港大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名誉院长

港大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名誉院长香港流行病学专家袁国勇获聘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名誉院长。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星期二(10月31日)举行的2023上海传染病论坛暨2023年上海医学论坛平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市传研院名誉院长。袁国勇在论坛上说,此次论坛见证了上海市传研院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深入合作的战略开端。他希望将来通过研究合作、联合项目申请、学者交流等方式,积极应对传染病带来的全球挑战。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7岁的袁国勇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广州。他是微生物学家、传染病专家和外科医生。袁国勇的研究在发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他摘得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在冠病疫情期间,袁国勇等人于2020年1月在《柳叶刀》(TheLancet)发表关于“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的论文。2020年8月,袁国勇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建东教授共同发表论文,首次证实冠病病毒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类神经祖细胞和大脑类器官。据官网介绍,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于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共同成立的上海市级公益性科研机构。该院研究方向包括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等。2023年11月2日1:45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袁国勇与何大一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研新发传染病

袁国勇与何大一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研新发传染病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何大一,将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新发传染病研究。联盟将在监测、诊断、抗病毒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病毒进化和抗药性、抗体工程、疫苗开发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可人传人的病毒。袁国勇说,现时很多传染病都是在环太平洋地区开始,所以构建一个能著眼于全球应对方案的跨区域联盟至为重要。他又表示,一旦再有传染病大流行发生,能够应付得更好,相信联盟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何大一期待与港大和国际顶尖机构深入协作,共同进行新发传染病研究,又透露正在商讨的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多尔蒂研究所。2023-07-1418:41:30

封面图片

袁国勇等发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 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力及应对

袁国勇等发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力及应对首个涵盖香港、内地、新加坡、澳洲及美国科学家的「大流行病研究联盟」成立,为推动有关呼吸道病毒人畜传播的研究协作,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能力,更有效应对未来可预期的疫情爆发。针对一旦再次爆发新一波疫情,联盟指出,其中目标是运用快速分子测试,及时作出早期预警、适当反应及控制措施,并利用中和抗体等,在最短时间内生产特定疫苗供全球使用,以降低死亡率,希望有助大众维持正常生活,毋须封城或关闭学校。联盟由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何大一发起。何大一表示,根据疫情历史,预计有更多新发传染病出现,其中一种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导致下一场疫情。联盟候任主席袁国勇亦指,未来25年内,可能约有一半机会再次发生与新冠疫情相同规模的病毒大流行。联盟计划发表联合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影响,以协助提升各地防疫能力。2023-12-0414:43:51

封面图片

袁国勇称要在传染病大流行前准备好 现时应开始外防输入

袁国勇称要在传染病大流行前准备好现时应开始外防输入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要在未有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前做好准备,除了研发药物,设立疫苗平台等,亦要做好外防输入。袁国勇在一个电台节目说,外防输入应由现时开始,他指出如果有入境旅客发烧,如何处理是非常重要。他认为应先为有发烧的旅客做检测,找出原因,才可考虑让该旅客进入社区。如果一般流感毋须隔离,但如果检测找不到发烧原因,则要用深度基因排序,并进行隔离,以减低新发传染病流入本港的机会。袁国勇又说,本港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当局应增加病床数目、人手及床与床之间的距离等,至于现行的隔离设施要保养妥当,以便随时可以应用。2023-12-0711:25:43

封面图片

袁国勇回顾应对新发传染病经验 忆述三度面对生命威胁

袁国勇回顾应对新发传染病经验忆述三度面对生命威胁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在报章发表文章,回顾过去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经验过程中,曾经三次面对生命受威胁。他忆述,97年港大团队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测试,应对全球首次H5N1禽流感病毒传染人类,并在《刺针》上发表论文,提出湿市场不应容许贩售活家禽,影响了商贩的生计,他当时首次感到生命受威胁。2003年沙士爆发,港大团队再次设计快速核酸测试和抗体检测,并用于诊断患者,又在深圳追踪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是果子狸。他当时提出应及早关闭野生动物贸易以控制疫情,影响了许多养果子狸农民和市场摊主的生计,令他第二次感到生命受威胁。直至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与团队在2005年发现的类沙士蝙蝠冠状病毒于基因排序相似,他们再次提出野生动物市场是疫情早期的爆发源头,必须禁绝活动物在湿市场贩售,他第三次收到安全受威胁的讯息。袁国勇在文中指出,从过往的经验显示,新发传染病的病毒大多来自野生动物,病毒可能会跳到果子狸、家禽等中间宿主,再跳到人类身上,人传人之后,就令疫情大爆发。他认为,香港和内地过去的疫情告诉大家,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临,必须做好准备,相信科学,同时兼顾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经济困难。如果不做好准备,将要付出巨大代价。2023-03-2309:57:00(1)

封面图片

李兰娟:冠病终将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

李兰娟:冠病终将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中国在持续近三年的冠病疫情中一直采取严格管控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提到,冠病原属乙类传染病,一直按甲类传染病级别管理,相信以后慢慢会回归到乙类传染病类别。针对冠病超强传播力、较强致病力等特点,中国官方在2020年1月就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措施。据中国媒体“极目新闻”发布的短视频采访片段,李兰娟8月19日在中国第五个医师节之际接受访问时说,冠病本来不是甲类传染病,而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今后当它(冠病)不造成严重损害的时候,以后慢慢的相信也会回归到乙类传染病。另据第一财经报道,李兰娟认为,冠病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但从甲类管理向乙类管理转变,需要专家全面评估,结合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毒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病毒对人类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综合分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中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甲类传染病仅包括霍乱和鼠疫。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种,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10种。对于如何解除传染病的甲类控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需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发布:2022年8月20日6:02PM

封面图片

北京:在医学转化研究、呼吸道传染病、基因存储应用、核糖核酸等领域,设立一批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机构

北京:在医学转化研究、呼吸道传染病、基因存储应用、核糖核酸等领域,设立一批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机构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提出,稳定支持生命科学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开展高水平原创研究,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企业孵化育成。在医学转化研究、呼吸道传染病、基因存储应用、核糖核酸等领域,设立一批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机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发展并融入北京创新体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