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回顾应对新发传染病经验 忆述三度面对生命威胁

袁国勇回顾应对新发传染病经验忆述三度面对生命威胁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在报章发表文章,回顾过去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经验过程中,曾经三次面对生命受威胁。他忆述,97年港大团队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测试,应对全球首次H5N1禽流感病毒传染人类,并在《刺针》上发表论文,提出湿市场不应容许贩售活家禽,影响了商贩的生计,他当时首次感到生命受威胁。2003年沙士爆发,港大团队再次设计快速核酸测试和抗体检测,并用于诊断患者,又在深圳追踪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是果子狸。他当时提出应及早关闭野生动物贸易以控制疫情,影响了许多养果子狸农民和市场摊主的生计,令他第二次感到生命受威胁。直至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与团队在2005年发现的类沙士蝙蝠冠状病毒于基因排序相似,他们再次提出野生动物市场是疫情早期的爆发源头,必须禁绝活动物在湿市场贩售,他第三次收到安全受威胁的讯息。袁国勇在文中指出,从过往的经验显示,新发传染病的病毒大多来自野生动物,病毒可能会跳到果子狸、家禽等中间宿主,再跳到人类身上,人传人之后,就令疫情大爆发。他认为,香港和内地过去的疫情告诉大家,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临,必须做好准备,相信科学,同时兼顾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经济困难。如果不做好准备,将要付出巨大代价。2023-03-2309:57:00(1)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内地专家料新冠病毒由新发传染病转为季节或地区传染病

内地专家料新冠病毒由新发传染病转为季节或地区传染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内地媒体撰文,表示新冠病毒病一定会逐渐被纳入常态化的呼吸道病毒,由新发传染病,转变为季节或地区性传播的传染病,但他预计内地将会面对一波大面积感染的挑战。本身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的张文宏,与团队对上海今年Omicron疫情中1万多个感染者进行超过半年的访问,认为Omicron病毒未造成特异性的人体器官长期损害,仍然是呈现常见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特点,认为人类可以接受。他说,保护老年患者,将是应对第一波疫情流行高峰的重中之重,长者应把握时间接种新冠疫苗,另外亦应尽一切能力,拖延老年群体的感染时间,减少在第一波疫情高峰中老年感染者数量,包括长者应避免在疫情高峰下外出以及在公众场所聚餐。他又认为,大面积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屏障,随著病毒变异与群体免疫力的变化,渡过这一波后,新冠病毒只会是在普通感冒与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病中增加的一员。2022-12-1216:47:14

封面图片

蚊子变“疫苗”:中科院新研究可以从源头抑制新发传染病

蚊子变“疫苗”:中科院新研究可以从源头抑制新发传染病事情是这样的:据统计,人类有约75%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来自野生动物;但要直接根除野生动物身上的传染性病毒,一直是个难题。不过随着“蚊子疫苗”闪亮登场,该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野生动物被一群特殊的蚊子叮咬之后,会被诱发强烈且持久的免疫反应。然后,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有效阻止不少病毒的传播了,包括一度大肆流行的寨卡病毒等。“蚊子疫苗”有效抑制传染病那么,蚊子究竟是如何变身成为“蚊子疫苗”的?这还得从2种黄病毒(Flaviviridae)说起:一个名曰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另一个名曰朝阳病毒(Chaoyangvirus,CYV)。所谓黄病毒,是一个单链、包膜的RNA病毒家族。它们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中(包括蚊子、蜱虫等),也可能会感染人类等脊椎动物,是脑炎和出血性疾病的一大元凶。作为一种黄病毒,寨卡病毒也是起源于野生动物。据悉,这种病毒的首次发现时间为1947年,宿主是非洲乌干达的一只猴子。寨卡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伊蚊叮完野生动物后又去咬人,结果导致许多人也染上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往往会出现皮疹、头痛、发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症状,甚至还有新生儿因此出现了小头畸形。先前的调查显示,2015年左右,在寨卡病毒疫情最严重的巴西,感染者高达130万人。而朝阳病毒最早是在中国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的,故得此名。中科院团队通过之前的实验发现,朝阳病毒有个特点,就是在蚊子体内容易复制传染,但在脊椎动物细胞中却不能复制、扩散。于是,他们以朝阳病毒为载体,通过替换寨卡病毒的囊膜蛋白,构建了一种新的病毒:CYV-ZIKV嵌合体。然后,研究人员让普通的伊蚊吸食含有CYV-ZIKV的血液,使其成功染上这种合成的病毒。他们还通过实验证明,该病毒也只能在蚊子的细胞里复制,不会感染任何脊椎动物。另外,为了避免这些合成的CYV-ZIKV泄漏到自然界中,团队还对蚊子进行了X射线照射处理,让它们全都不孕不育。到此,“蚊子疫苗”算是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脊椎动物实验环节。研究人员选取小鼠为实验对象,首先测试了小鼠对CYV-ZIKV的免疫应答能力。他们对6-8周大的小鼠分别注射了2×103FFU、2×105FFU和2×107FFU剂量的CYV-ZIKV,并在14天后再次注入同样的剂量;在这些小鼠第一次免疫后的4、12和16周,收集并分析了其血清样本。结果显示,虽然后期小鼠体内的抗体数量有所下降,但直到第一次免疫后的第16周(约4个月后),小鼠体内依然含有有效抗体。也就是说,含有CYV-ZIKV的溶液本身,确实能诱发小鼠的免疫反应,并且至少持续4个月。然后,研究人员用感染了CYV-ZIKV的伊蚊叮咬每只小鼠一次到三次,每只小鼠前后都共被30只蚊子叮咬。(感谢这些为实验奉献的小鼠……)结果显示,在小鼠身上的被叮咬部位,CYV-ZIKV没有发生扩散。被携带“疫苗”的伊蚊叮咬后,小鼠体内也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并且相关抗体可以存在5个月以上。而且这些接种了“CYV-ZIKV疫苗”的小鼠,在面对真正的寨卡病毒毒株时,免疫力也是杠杠的:研究人员给“免疫”小鼠们注射了致死量的寨卡病毒,结果这些小鼠竟然全部都成功活下来了。而对照组的小鼠们就不太走运了,这些小鼠没有接种“CYV-ZIKV疫苗”,但被注射了等量的寨卡病毒,然后除了一只幸存者,其余全都牺牲。另外,研究人员后来还设计了专门的实验,并表明,这些接受了“CYV-ZIKV疫苗”的小鼠,不会再将寨卡病毒反向传给蚊子。也就是说,通过蚊子叮咬不仅成功让小鼠免疫,而且还阻断寨卡病毒从宿主(小鼠)向媒介(蚊子)反向传播,从而切断了该病毒的传播链。——这就很奈斯了。研究团队表示,他们下一步将会用携带CYV-ZIKV的蚊子去叮咬不同的野生动物,进行多种生物的验证,并且真正让自然疫源地的动物获得群体免疫,切断病毒传播链。研究者简介最后再来认识一下本研究背后的中科院团队。论文共同一作为中科院动物所温丹和丁利民博士。论文的通讯作者郑爱华,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科大博导。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介与病毒互作,疫苗研发,以及虫媒病毒传播机制。另外,目前郑爱华和团队已获得了和病毒相关的3项专利成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3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351.htm

封面图片

袁国勇等发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 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力及应对

袁国勇等发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力及应对首个涵盖香港、内地、新加坡、澳洲及美国科学家的「大流行病研究联盟」成立,为推动有关呼吸道病毒人畜传播的研究协作,提升新发传染病监测能力,更有效应对未来可预期的疫情爆发。针对一旦再次爆发新一波疫情,联盟指出,其中目标是运用快速分子测试,及时作出早期预警、适当反应及控制措施,并利用中和抗体等,在最短时间内生产特定疫苗供全球使用,以降低死亡率,希望有助大众维持正常生活,毋须封城或关闭学校。联盟由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何大一发起。何大一表示,根据疫情历史,预计有更多新发传染病出现,其中一种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导致下一场疫情。联盟候任主席袁国勇亦指,未来25年内,可能约有一半机会再次发生与新冠疫情相同规模的病毒大流行。联盟计划发表联合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影响,以协助提升各地防疫能力。2023-12-0414:43:51

封面图片

袁国勇与何大一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研新发传染病

袁国勇与何大一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研新发传染病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何大一,将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新发传染病研究。联盟将在监测、诊断、抗病毒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病毒进化和抗药性、抗体工程、疫苗开发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可人传人的病毒。袁国勇说,现时很多传染病都是在环太平洋地区开始,所以构建一个能著眼于全球应对方案的跨区域联盟至为重要。他又表示,一旦再有传染病大流行发生,能够应付得更好,相信联盟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何大一期待与港大和国际顶尖机构深入协作,共同进行新发传染病研究,又透露正在商讨的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多尔蒂研究所。2023-07-1418:41:30

封面图片

港大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名誉院长

港大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名誉院长香港流行病学专家袁国勇获聘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名誉院长。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星期二(10月31日)举行的2023上海传染病论坛暨2023年上海医学论坛平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市传研院名誉院长。袁国勇在论坛上说,此次论坛见证了上海市传研院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深入合作的战略开端。他希望将来通过研究合作、联合项目申请、学者交流等方式,积极应对传染病带来的全球挑战。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7岁的袁国勇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广州。他是微生物学家、传染病专家和外科医生。袁国勇的研究在发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他摘得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在冠病疫情期间,袁国勇等人于2020年1月在《柳叶刀》(TheLancet)发表关于“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的论文。2020年8月,袁国勇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建东教授共同发表论文,首次证实冠病病毒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类神经祖细胞和大脑类器官。据官网介绍,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于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共同成立的上海市级公益性科研机构。该院研究方向包括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等。2023年11月2日1:45PM

封面图片

传染病专家: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若不治疗 死亡率达八成

传染病专家: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若不治疗死亡率达八成本港录得首宗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确诊,患病男子曾于2月在金山郊野公园被猴子袭击受伤,目前仍然危殆。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会长林纬逊形容,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属罕见,病毒在弥猴常见,严重性不高,很多时只有轻微甚或没有病征。但当病毒传播至人类,严重性便大不同,如果不经任何治疗,死亡率可高达80%。病毒有机会进入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脑部及脊椎神经造成相当大破坏。林纬逊提醒市民,不论在本港或外地,要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被牠们咬伤抓伤;接触过野生动物的分泌物应要清洁双手,若不幸受伤应妥善处理伤口及尽快求医。2024-04-0413:19:56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