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王”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淡水鱼王”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灭绝。白鲟最后出现在长江流域还要追溯到2003年。据《红星新闻》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周四(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而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同时,红色名录提升了其他七种鲟鱼的保护等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三分二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早在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就曾发表文章称,长江白鲟或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已经灭绝。不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其后指出,此消息非官方宣布,后续仍需再讨论。长江流域分布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𬶨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发布:2022年7月22日9:50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淡水鱼王”长江白鲟被认定灭绝

“淡水鱼王”长江白鲟被认定灭绝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灭绝。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属于1.5亿年前白垩纪残存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白鲟灭绝的消息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引发大量评论,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前列。不少网友对此表示痛心。外媒指出白鲟的生存一直受到繁忙航运、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的威胁。中国政府制定了鲟鱼繁育计划但失败,为此2021年中国在长江部分地区实施了禁渔令。有中媒采访专家了解白鲟情况,专家指在白鲟的洄游通道上建设水坝且不修建过鱼设施,破坏了它们的生活史完整性必然导致白鲟灭绝。#环境保护原文链接《新华网》《Reuters》《搜狐网》”

封面图片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 长江鲟时隔23年首次自然产卵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长江鲟时隔23年首次自然产卵此消息传自四川宜宾市“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中,此前一周,科研人员将20尾雌雄成体长江鲟放入空间大小45立方米的人工产卵巢内,通过精准调控水流速度、模拟产卵河床环境,引导长江鲟在天然水域进行自然产卵。实验很成功:长江鲟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在同一环境下,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幼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表示,此次实验是从多年来的室内仿生态繁殖成功走向野外自发交配产卵繁殖,为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恢复重建野外种群带来了新的希望。...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13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1347.htm

封面图片

国家统计局:5 月猪肉、淡水鱼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 4.6%、3.3% 和 2.3% 涨幅均有扩大

国家统计局:5月猪肉、淡水鱼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6%、3.3%和2.3%涨幅均有扩大5月,从同比看,食品价格下降2.0%,降幅比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7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淡水鱼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4.6%、3.3%和2.3%,涨幅均有扩大;鸡蛋、鲜果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下降8.5%、6.7%和5.1%,降幅均有收窄;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下降12.9%、7.5%和2.9%,降幅继续扩大。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能源价格上涨3.4%,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小汽车和燃油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9%和5.2%,降幅均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家庭服务和教育服务价格均上涨1.8%,涨幅略有扩大。

封面图片

白鲟被IUCN正式确定为灭绝,最后一次确认白鲟的活动迹象是在2003年。

白鲟被IUCN正式确定为灭绝,最后一次确认白鲟的活动迹象是在2003年。长江鲟(达氏鲟)被从极危提升至野外灭绝。理由是除主动放生的个体外,已无法找到野外自然繁殖个体。其他多种鲟鱼被提升保护等级。至此,之前被称为“比大熊猫更加珍惜的中国特有物种”正式落下帷幕。或应思考一下,人类对于难以观赏的物种的保护缺乏。(白鲟同样是活化石,中国特有物种,但是实质性的保护工作在2006年前基本不存在,与此同时,大熊猫已连续多年被高额资金支持,直至现在,即使其已被降为易危)

封面图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全球物种红色名录,根据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确认白鲟“灭绝”,原属“极危”的长江鲟列为“野外灭绝”。

(IUCN)更新全球物种红色名录,根据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确认白鲟“灭绝”,原属“极危”的长江鲟列为“野外灭绝”。白鲟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IUCN列为“极危级”,2009年再次评估时定为“极危(可能灭绝)”。最后一尾白鲟活体记录是在2003年1月,在四川宜宾江段被误捕,经成功救护后放流。科技日报2020年1月,形容对白鲟实质性保护工作2006年后才启动,但研究推算白鲟在2005至2010年时已经灭绝;灭绝主因是水利工程切断洄游通道。()

封面图片

“注定灭绝”:看似健康的生态系统可能已经走上衰退之路

“注定灭绝”:看似健康的生态系统可能已经走上衰退之路根据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Ecology&Evolution)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这种延迟源于基于时间的物种数量趋势的持续偏差。奥尔登堡大学海洋环境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ICBM)的生态学家LucieKuczynski博士解释说:"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它让我们明白,仅凭物种数量并不能可靠地衡量特定生态系统在局部水平上的生物平衡稳定程度。"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包括来自ICBM的HelmutHillebrand教授和来自西班牙赫罗纳大学的VicenteOntiveros博士:"我们发现,物种数量保持不变甚至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态系统一切正常,物种数量将长期保持不变,这一点非常令人担忧。显然,我们迄今为止低估了淡水鱼类的负面趋势。在当地,物种消失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动态平衡迄今为止,生物多样性研究一直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环境条件既没有恶化也没有改善,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将长期保持不变。主要作者Kuczynski解释说:"我们的假设是,在殖民和局部灭绝之间存在一种动态平衡。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被解释为对环境条件改善或恶化的反应。"为了弄清恒定的物种丰富度是否是稳定生物平衡的可靠指标,她和同事们首先分析了几千个数据集,这些数据集记录了欧洲和北美不同地区多年来淡水鱼类和繁殖鸟类的物种数量--鱼类平均为24年,鸟类平均为37年--目的是确定各个群落的趋势。然后,他们将经验数据与基于物种迁入和灭绝的不同预期的各种模拟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小组初步观察到,在观测期间,鱼类和鸟类种群中的物种数量普遍增加。然而,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一增长幅度比预期的要小。研究人员将这种差异归因于殖民与局部灭绝之间的不平衡:"根据我们的模拟,淡水鱼等扩散潜力有限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定殖速度比中性模型更快,而它们的灭绝时间却比预期的要晚。"注定灭绝这意味着,在环境发生变化后,事实上注定灭绝的物种可能会在生态系统中保留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新物种也会迁入。她解释说,这种效应掩盖了生物多样性即将丧失的事实。"在生态系统的过渡阶段,物种数量会高于预期。只有在这些过渡阶段之后,物种才会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通常比预期的要快。"研究小组预计,现在有必要重新评估哪些方法最适合用于监测生态系统的状况,自然保护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旨在保护现有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也需要重新定义。Kuczynski和她的同事们开发的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区分影响物种丰富性的不同机制,还可以提供观测数据与预期变化偏差程度的信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66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663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