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100年后 科学家再次发现奇特大耳褐蝠

消失100年后科学家再次发现奇特大耳褐蝠资料来源:Cláudioetal.奇特大耳褐蝠(Histiotusalienus)于1916年首次被科学界描述,描述者是英国动物学家奥尔德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Thomas)。这一描述源自在巴西南部巴拉那州Joinville发现的一只标本。一个多世纪以来,再也没有捕获到该物种的报道。人们只能通过它的主模式来确定它的身份,主模式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代表了该物种的物理和分子特征,收藏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该物种被重新发现。科学家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的ViníciusC.Cláudio博士、BrunnaAlmeida女士、RobertoL.M.Novaes博士和RicardoMoratelli博士,以及LilianiM.Tiepolo博士和M.M.M.Miepolo女士。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的LilianiM.Tiepolo博士和MarcosA.Navarro女士在开放存取期刊《ZooKey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次目击事件。2018年,在研究项目Promasto(坎波斯吉拉斯国家公园和帕尔马斯草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哺乳动物)的实地考察中,研究人员在帕尔马斯草原野生动物保护区捕获了一只大耳蝠标本。为了捕捉它,他们使用了雾网--捕捉蝙蝠和鸟类时使用的设备--设置在一片森林的边缘。当他们把它与该地区经常捕捉到的热带大耳褐蝠(Histiotusvelatus)进行比较时,发现完全不像。随后,这只身份不明的大耳蝠标本被收集起来,存放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家博物馆,供进一步研究。奇特大耳褐蝠--Histiotusalienus。图片来源:Cláudio等人在将这只令人费解的标本与该属几乎所有物种的数百只其他大耳褐蝠进行比较后,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这只蝙蝠是奇特大耳褐蝠,并确认了它的第二个已知记录。他们说:"由于对该属中几个物种的描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有些模糊不清,我们提供的比较和数据将有助于正确识别大耳褐蝠。"奇特大耳褐蝠的耳朵是椭圆形的,耳朵变大,由一层很低的薄膜连接;背毛和腹毛呈深褐色;全长约100到120毫米。这些特征组合与南方大耳褐蝠(Histiotusmagellanicus)最为相似,后者几乎没有连接耳朵的薄膜。迄今为止,奇特大耳褐蝠的唯一已知记录来自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的儒安维尔,距离2018年发现它的地方约280公里。迄今为止,该物种已知出现在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到箭竹林、河岸林和草地等多种地形中,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海拔1200米以上。然而,该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并不代表其保护状况的改善:该物种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数据不足物种。它的栖息地--高度破碎化的大西洋森林,目前正受到农业活动的压力。但希望仍然存在: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H.alienus在帕尔马斯的新记录是在一个保护区内,这表明该物种至少有一个种群可能受到保护。"...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72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7261.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关注蝙蝠群聚交换免疫基因带来病毒耐受性的进化的现象

科学家关注蝙蝠群聚交换免疫基因带来病毒耐受性的进化的现象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VMBS)的NicoleFoley博士说:"了解蝙蝠是如何进化出病毒耐受力的,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抗新出现的疾病。作为基因组学家,我们的工作常常为直接研究病毒传播的科学家的研究奠定基础。他们可能正在开发疾病疫苗或监测易感动物种群。我们相互依赖,才能在下一次大流行中保持领先。"一只正在捕食的鼠耳蝠。图片来源:NicoleFoley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与生物医学学院由于蝙蝠通常对其携带的疾病具有免疫力,福里和兽医综合生物科学系教授比尔-墨菲博士认为,研究蝙蝠的疾病免疫力可能是预防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的关键。福里说:"由于COVID-19大流行,预测和预防疫情爆发成为研究人员和公众的首要任务。有几种蝙蝠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有耐受性,这意味着它们会成为疾病的贮藏库--它们携带病毒,但关键是它们不会出现症状"。长耳鼠耳蝠。图片来源:NicoleFoley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为了准确揭示蝙蝠是如何进化出对这些致命病毒的耐受力,弗利、墨菲和他们的国际研究伙伴绘制了蝙蝠的进化树图,他们知道这对于试图确定哪些基因可能参与其中至关重要。"鼠耳蝠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属,有140多个物种,"她说。"它们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并寄生着多种多样的病毒。鼠耳蝠和其他蝙蝠物种在交配期间也有成群行为,这给弄清物种间的关系增加了困难。"在一起栖息的长耳鼠耳蝠。图片来源:NicoleFoley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与生物医学学院Foley说:"你可以把群体行为想象成社交聚会;这里有大量的飞行活动、更多的交流和物种间的交融,对蝙蝠来说,这和去夜总会没什么两样。"让研究人员感到复杂的是,蝙蝠群会产生更多的杂交种--父母来自不同物种的个体蝙蝠。Foley说:"鼠耳蝠的问题在于种类繁多,大约有130种,但它们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很难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而杂交则使区分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我们想弄清楚这些蝙蝠是如何进化的,从而了解它们的疾病免疫力,那么能够分辨出谁是谁就非常重要了。"长耳鼠耳蝠。图片来源:NicoleFoley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有鉴于此,为了绘制出鼠耳蝠之间的真实关系图,弗利和墨菲首先解开了杂交的遗传密码,这样他们就能更清楚地分辨出哪些物种是鼠耳蝠。她解释说:"我们与爱尔兰、法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合作,对60种蝙蝠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使我们能够弄清DNA中哪些部分代表了物种的真实进化史,哪些部分是杂交产生的。"解决了这部分难题后,研究人员终于能够更仔细地研究遗传密码,看看它如何可能揭示疾病免疫。他们发现,免疫基因是蜂拥时物种间最频繁交换的一些基因。"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群聚行为一直是个谜,"Foley说。"现在我们对这种特殊行为进化的原因有了更好的理解--也许是为了促进杂交,这有助于在整个种群中更广泛地传播有益的免疫基因变体。"NicoleFoley博士和WilliamMurphy博士。资料来源: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和生物医学科学学院Foley和Murphy的发现为我们提出了关于杂交在进化中的重要性的新问题。Foley指出:"杂交在我们的发现中所起的作用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这些结果让我们不禁要问,迄今为止,杂交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基因组学家对哺乳动物进化史的了解。现在,我们希望找出哺乳动物之间发生杂交的其他情况,看看我们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基因组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00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0013.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看似荒凉的深海生态系统中发现奇特的蠕虫物种

科学家在看似荒凉的深海生态系统中发现奇特的蠕虫物种深海蠕虫新物种的雄性活标本,以帮助发现该物种的阿尔文号领航员、世卫组织工业研究所的布鲁斯-斯特里克罗特的名字命名为Pectinereisstrickrotti。它的羽毛状附肢被称为parapodia,携带着蠕虫的鳃。图片来源:EkinTilic这种生物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在这些看似荒凉的生态系统中发现的新物种总数增加到48个。这种蠕虫被命名为Pectinereisstrickrotti,身体细长,两侧有一排羽毛状、带鳃尖的附肢,称为副鳃,劳斯说它蜿蜒的游动让他想起了蛇。该物种是以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布鲁斯-斯特里克罗特命名的,他是著名的深海潜水器阿尔文号的领航员。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自2009年以来,劳斯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哥斯达黎加甲烷渗漏区发现了大约450个物种,最新的发现使科学界新发现的物种数量达到48个。劳斯说,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字凸显了关于这些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重要性还有多少东西需要了解。甲烷渗漏点是海底岩石或沉积物以气泡形式逸出强力温室气体甲烷的地方。与深海热液喷口不同,甲烷渗漏点的温度通常不会高于周围海水的温度。但与热液喷口一样,甲烷渗漏生态系统的燃料是化学能而不是阳光。这是因为一些微生物已经进化出消耗甲烷的能力。劳斯说,能够将甲烷转化为食物的微生物构成了食物网的基础,在哥斯达黎加的渗漏区,贻贝、螃蟹和软体多毛类蠕虫(比如这个新物种)占据了食物网的主导地位。2009年,斯特里克罗特和劳斯乘坐"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约1000米(3280英尺)处首次遇到了这个新物种。斯特里克洛特说:"我们看到两只蠕虫在离水底大约一英尺远的地方游来游去。我们看不清楚它们,就想爬进去仔细看看,但在潜艇里很难爬进去,还吓到了它们。"终于,在2018年,研究小组得以与阿尔文一起重返哥斯达黎加的甲烷渗漏区。斯特里克罗伊特潜入首次发现蠕虫的同一地点(即12号土丘),在那里遇到了六只或六只以上他们近十年前首次见到的不明物种,这让他大吃一惊。出于某种原因,这些蠕虫没有2009年时那么胆怯了,他们利用阿尔文号上被斯特里克罗伊特称为"滋滋枪"的五腔真空罐装置,小心翼翼地收集了几个标本以及图片和视频--足以正式描述这个被证明是新物种的生命。斯特里克洛特说:"这东西移动的方式非常优雅,我觉得它就像活生生的魔毯。我很荣幸格雷格(劳斯)能以我的名字为这一物种命名,这意味着很多。"Pectinereisstrickrotti是一种长10厘米(4英寸)的布袋虫科(Nereididae)成员。布氏虫由大约500种分节虫组成,主要是海洋蠕虫,看起来有点像蜈蚣和蚯蚓的混合体。它们有拉长的身体,身体两侧有一排长满刚毛的副鳃,还有一组隐蔽的钳形颚,可以挤出进食。许多种类的布偶蚯蚓也有两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跗节和外跗节。在这些物种中,蠕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底度过,通常是在洞穴中,作为性未成熟的atoke,但在它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它们会转变为性成熟的epitoke(性成熟形态),从海底游到水体中寻找配偶并产卵。研究小组收集到了三条雄性Pectinereisstrickrotti表皮和一条雌性表皮的一部分。成功采集后,研究小组利用这些标本进行了解剖分析,并研究了这种蠕虫的DNA,以确定其在布氏蠕虫家族中的进化关系。这些标本现存于斯克里普斯底栖无脊椎动物收藏馆和哥斯达黎加大学动物博物馆。与大多数布氏虫相比,Pectinereisstrickrotti有几个不同寻常之处。首先,它生活在深海中,而它的大多数进化亲属都生活在较浅的水域中。其次,它的副鳃上覆盖着鳃,而大多数布氏虫通过副鳃吸收氧气,没有真正的鳃的帮助。雄性布袋虫的尾部有大刺,劳斯说这可能与繁殖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由于海底1000米(3,280英尺)处一片漆黑,这种新物种是盲目的。劳斯说,这些蠕虫可能拥有敏锐的嗅觉和触觉,帮助它们在漆黑的世界中航行。Pectinereisstrickrotti的颚很强壮,甚至看起来很可怕,但劳斯说,它们的食性还不清楚,该物种可能以细菌为食,也可能以其他蠕虫等大型动物为食。罗兹说,虽然鉴于其漆黑的栖息地,它的颜色在生活中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但在阿尔文的灯光下,这种蠕虫看起来是玫瑰色的,这可能是由于其血液的颜色。劳斯说:"我们已经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命名和描述深海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我们发现的新物种比我们有时间命名和描述的物种还要多。这恰恰说明了深海中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深海,保护深海。"劳斯和斯克里普斯大学的其他研究人员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再次出海,希望能在阿拉斯加和智利沿海的甲烷渗漏区发现更多深海发现。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50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5077.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消失百余年的濒危植物

中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消失百余年的濒危植物童话照进现实?这座岛上处处是惊喜!1.65亿年前,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逐渐分离,形成了位于非洲大陆东南方海面上的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长近1600千米,平均宽度约为400千米,最宽为570余千米。该岛主要特征:中部由一块上升岩形成巨大的中央山脊高架地面,西边宽阔东边狭窄,还有一条长达千余公里的原始森林带。与外界隔离长达上亿年,该岛的动植物有着独特的演化,岛上80%以上的物种为特有种,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独特动植物数量,特有物种超过15000种,目前发现马达加斯加岛共有91种爵床属植物,其中84种为特有种。爵床科(Acanthaceae)爵床属(JusticiaL.)珍稀植物——塔那拉爵床(JusticiatanalensisS.Moore)就是其中一员。塔那拉爵床图片来源:作者拍摄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地形为高原山地,为热带高原气候。这种独特的地貌和气候,造就了中部高原森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截至2010年,MadagascarCatalogue数据库在所有分类级别共记录了14883个公认名称(64目,243科,1730属,11220种和1626个亚种分类单元)。在马达加斯加记录的11220种维管植物中,10650种是被子植物,本土被子植物物种总数为10319种,其中8621种为马达加斯加特有,特有率达83.5%。这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依旧有许多物种等待发现和记录,该地区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意义。野外科考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探索人迹罕至的未知世界,采集和记录缤纷奇幻的生物物种。美丽的马达加斯加岛(图片来源:Veer图库)科考路上,“捡”到个宝贝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组织的联合科学考察队对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开展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科考队经过几小时的跋涉终于行进到了AntavolobeIaroka森林深处,这里鲜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一份份植物标本的采集,标本袋渐渐饱满沉重,同时长时间的探索也使得科考队员们逐渐疲惫,大家便行经到一块阴湿的岩石底下休息。科考队发现在岩石上垂吊着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本,起初被暂定为枪刀药属的HypoestesviguieriBenoist。恰好是这几株植物的花期,队员们采集了几份开花标本并对其形态拍照之后便继续探索这座植物资源宝库。后来,科考队回到研究基地对繁多的植物标本的进行处理和鉴定时,发现这几株长在岩石上的小草的花冠可分为上下唇,上唇的花瓣裂成2片近圆形,下唇的花瓣裂成三份两侧的为圆形,中间的近椭圆形并且上唇花瓣内表面有一个通道状的结构,把花柱固定住。这一花结构是爵床属植物的特征,通过进一步的查阅文献和比对标本,科考人员发现那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是自1895年采集记录之后百余年都没有再次发现的“塔那拉爵床”。发现塔那拿爵床的AntavolobeIaroka森林图片来源:作者拍摄盛一爵露水,品自然之味爵床属植物因其叶形丰富、花色艳丽、花形各异而极具园林观赏价值,其应用形式包括花境、花带与花丛、绿篱、林下绿化及室内绿化等。花境是指以树丛、树群、矮墙或建筑物作背景模拟多种花卉在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交错生长的状态,营造一种不规则的、自然式的景观。爵床科中有许多观赏植物,如观花植物绿苞爵床(Justiciabetonica)和虾衣花(Justiciabrandegeeana),观叶植物小驳骨(Justiciagendarussa)、黑叶小驳骨(Justiciaventricosa)和花叶小驳骨(Justiciagendarussa‘SilveryStripe’)等常用于花境中。花带指在道路沿线种植各色的花卉宛如彩色的飘带,花丛即将几株或十几株花卉组合成丛的自然式种植方式。花带和花丛中常用的爵床属植物有绿苞爵床和虾衣花等。绿篱是园林中最普遍的绿化形式,可以起到隔离、围护的作用。小驳骨、黑叶小驳骨、虾衣花因常绿,耐修剪特性常用作绿篱植物。用于林下绿化及室内绿化的植物通常具备耐阴、喜阴的特点,爵床属植物多为阴生植物,是极佳的填补林下及室内绿化的花卉。爵床(Justiciaprocumbens)的花冠粉红色,花形奇特极似古代的酒具——爵,花瓣下唇还有美丽的斑纹,颇耐观赏,是优良的室内盆栽植物。目前有关塔那拉爵床的研究相对较少,拥有奇特叶纹和下唇的塔那拉爵床有着极大的研究与开发潜力。塔那拉爵床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在过去十年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受威胁(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的马达加斯加现存物种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有56种,2015年为110种,2021年为128种。此次科考范围遍及整个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高原,科考人员发现塔那拉爵床只在中部高原的两座森林(AntavolobeIaroka和Ambohimitombo)分布,数量不过百余株,属于濒危物种。同时,这两座森林正面临丛林火灾、非法砍伐和刀耕火种的威胁,栖息地的逐步丧失是塔那拉爵床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的重要原因。虽然爵床属植物在世界上有600多种,但每一种都带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在其特有的生态位发挥着它的作用。在这颗蔚蓝星球上,仍存在着许多像塔那拉爵床这样神秘而又濒危的生物,若不加以保护,它们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从地球上消失,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     ...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60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605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越南发现16种奇特的寄生蜂新品种

科学家在越南发现16种奇特的寄生蜂新品种根据其独特的物理特征,16个新物种被添加到Loboscelidia群中。比例尺=0.5毫米。资料来源:YuHisasue等(2023年),《欧洲分类学杂志》,九州大学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欧洲分类学杂志》上。我们更熟悉黄蜂等狩猎性黄蜂,它们身上有明显的黑黄条纹,蜇人时疼痛难忍,但寄生蜂却占黄蜂种类的绝大多数。它们通常体型微小(寄生蜂体长在2-5毫米之间,比铅笔芯上的橡皮还小),虽然不为人类所注意,但它们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寄生蜂是其他昆虫的寄生虫。它们把卵产在寄主的体内或卵上,最终杀死寄主,"领导这项研究的九州大学农学院助理教授三田俊治说。第一作者久末优在落叶层中寻找小褐斑蜂。图片来源:九州大学三田俊治尽管寄生蜂在生态学上非常重要,但人们对许多寄生蜂类却知之甚少,其中就包括Loboscelidia。之前对该类的研究表明,它们寄生在棍虫(又称手杖虫)的卵上。"Loboscelidia大约在150年前首次被发现,但我们仍然缺乏关于它们生物学的重要知识。这项研究是我们第一次观察到它们的寄生行为。"三田和久末与他们的同事、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的Thai-HongPham博士一起,在越南的六个地点进行了实地调查,设置了陷阱并使用网来捕捉这种微小的寄生蜂。有一次,他们捕获了一只新描述的物种--Loboscelidiasquamosa的活体雌蜂。他们把雌蜂放进一个装有泥土的塑料容器里,并在里面放了一个粘虫卵。雌蜂刺破虫卵,在里面产下自己的卵,然后寻找掩埋寄生卵的地点。它用头挖了一个洞,把寄主卵放进去,然后用土堵住洞口。一组照片捕捉到了人工饲养的雌蜂Loboscelidiasquamosa将卵产在粘虫卵内,然后将其携带并埋入土壤中的瞬间。这是首次观察到这种寄生行为。资料来源:九州大学,久末雄这种寄生行为非常发达,类似于独居狩猎黄蜂的筑巢行为。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行为是如何在其他黄蜂身上进化而来的。这也有助于解释Loboscelidia黄蜂独特的特化头部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有助于在土壤中挖洞。在实地调查结束时,科学家们已经从Loboscelidia蜂群中收集了70只黄蜂,并为每只黄蜂拍摄了高分辨率的特写照片。这些黄蜂的一个不寻常的特征是它们的后脑勺和身体上都长有毛发,不同种类的黄蜂体毛的排列和密度也不尽相同。科学家们总共发现了16个新物种,使全球已知物种数量达到67个。米塔说:"Loboscelidia黄蜂被认为是一个物种数量很少的稀有类群,但我们一举将物种数量增加了30%。"重要的是,每个物种通常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发现,通常只在一个采集点发现。这使得该物种群很可能还有更多的物种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发现。不过,这也凸显了每个物种的脆弱性。希萨苏总结说:"由于每个物种只在一小片区域内发现,对其栖息地的任何破坏都可能导致该物种永远消失。"...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56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567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日本偏远地区发现神秘的美杜莎水母新物种

科学家在日本偏远地区发现神秘的美杜莎水母新物种这位科学家就是文章的最后一位作者安德烈-莫兰迪尼(AndréMorandini)。他是圣保罗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IB-USP)的动物学教授,也是该大学海洋生物学中心(CEBIMar)的主任。在开展研究期间,莫兰迪尼通过三个项目(10/50174-7、11/50242-5和13/05510-7)得到了亚太经社规划基金会生物多样性特征、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计划(BIOTA-FAPESP)的支持。其他作者分别是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JAMSTEC)和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的研究人员。StGeorge'sCrossMedusa被命名为"圣乔治十字美杜莎",是因为它只生活在小笠原群岛的须美寿火山口(SumisuCaldera)中,位于东京以南约460公里处。该火山口是一个热液活跃的深海火山结构,直径约10千米,深812米。"这个物种与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水母都非常不同。它的体型相对较小,而在这种环境中的其他种类要大得多。"莫兰迪尼解释说:"它胃部的鲜红色可能与捕获的食物有关。像所有水母一样,它是透明的,鲜红色的胃确保生物发光体被吞食后不会被捕食者发现。生物发光(生物体发出的光)在黑暗的深海中很常见。选择"pagesi"这个物种名称是为了纪念最近去世的巴塞罗那水母分类学家FrancescPagès博士。作者确定该水母属于水母科Ulmaridae的一个新属(Santjordia,加泰罗尼亚语为圣乔治)和一个亚科(Santjordiinae)。发现一个新物种通常需要采集多个标本,但S.pagesi非常罕见,而且很难采集到,因此描述仅基于一个标本,尽管科学家们确实在附近发现了另一个标本,并期待未来的深海调查能发现更多的该类成员。该标本是遥控潜水器(ROV)"超级海豚"号于2002年在苏米苏火山口潜水时捕获的,只有配备这种特殊设备的科学探险队才能进入苏米苏火山口。直到2020年,KM-ROV拍摄到了同一物种的另一个个体,但未能采集到,此后再未发现其他标本。莫兰迪尼说:"我们选择公布描述,并呼吁人们关注该地点存在的物种,该地点的基质富含矿物质,具有商业开发潜力。遗憾的是,在这种地方开展研究离不开有这种兴趣的合作伙伴。"由于它甚至与近亲物种都如此不同,研究人员认为,S.pagesi可能拥有与迄今发现的毒液不同的毒液库。"谁知道呢?也许它所拥有的秘密比从那个地方开采出来的所有矿产资源都更有价值。"他强调说:"所有这一切都具有保持物种和遗址完好无损的优势。"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071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0715.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重现久违的“昆虫之歌” 以帮助再次找到该物种

科学家重现久违的“昆虫之歌”以帮助再次找到该物种据NewAtlas报道,在博物馆里静静地呆了150年后,一个奇怪的标本现在再次“唱起了它的歌”。科学家们通过对其翅膀进行3D扫描,以数字方式重现了自1869年以来从未见过的一种久违的昆虫声音。这首“曲子”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追踪野外的活体标本--如果有任何剩下的话。Prophalangopsisobscura是螽斯的一种,一种类似蚱蜢的昆虫,但人们对它了解不多,因为只有一个标本被收集过。孤独的整体样本是一只10厘米长(4英寸)的雄性,于19世纪中期在印度的某个地方被发现,然后被捐赠给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1869年在那里被首次科学地描述。尽管科学家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此后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最接近的匹配可能来自于2009年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在西藏发现的两只雌性螽斯,它们看起来与单独的P.obscura标本可疑地相似,但由于雌雄之间的差异,无法判断它们是来自同一物种还是密切相关的物种。现在,一个科学家团队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帮助寻找。就像它们的蟋蟀近亲一样,螽斯也会把它们的翅膀或腿放在一起摩擦,以发出吸引配偶的声音。因此,研究人员扫描了标本的翅膀,创建了其表面结构的三维图像,并计算出其共振频率。由此,他们能够确定它产生了一种纯音的歌声,频率约为4.7kHz。然后,他们以数字方式再现了该昆虫的“歌声”。它听起来可能与你在一个温暖的夏夜所听到的任何蟋蟀相似,但从这种鸣叫声中,科学家们实际上可以推断出关于在哪里可能发现这种昆虫的相当多的信息,如果有任何昆虫仍然存在于野外。这种声音的音调很低,这有助于把它传得很远。这对寻找配偶很有帮助,但对吸引蝙蝠等捕食者也很有帮助。这个物种是自侏罗纪时代以来存活下来的相对不变的少数物种之一,这一事实表明它还没有进化出针对蝙蝠的防御措施。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EdBaker说:“将这个物种与现代近亲进行比较是很有趣的,因为它有大的翅膀,这表明它有能力进行长距离飞行,并唱着低调的歌,可以进行长距离的旅行。再加上它在户外生活的习惯,这些特征应该使它成为蝙蝠的理想目标,因为它更容易被发现。它自侏罗纪以来的生存表明,它目前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以自由飞翔的昆虫为食的蝙蝠。”因此,该团队建议将未来的搜索重点放在对蝙蝠来说过于寒冷的北印度和西藏地区。而现在人们已经更好地了解了P.obscura可能发出的声音,研究人员说,设置录音设备来尝试聆听这些叫声可能是一个好主意,这可能导致重新发现该物种。该研究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37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378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