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宣布成为首个与特斯拉互联互通补能合作的品牌,中国凯迪拉克 IQ 纯电系列用户可以抢先体验。特斯拉向三方开放的充电站点将在

凯迪拉克宣布成为首个与特斯拉互联互通补能合作的品牌,中国凯迪拉克IQ纯电系列用户可以抢先体验。特斯拉向三方开放的充电站点将在今年年内逐步向凯迪拉克IQ纯电系列车型用户开放。凯迪拉克还宣布与南方电网全面接轨,南方电网旗下补能站点将全面在凯迪拉克的IQApp中上线。汽车OTA方面,凯迪拉克宣布面向锐歌(LYRIQ)车型的OTA3.0将于近期开启全量推送。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凯迪拉克宣布成为首个与特斯拉互联互通补能合作的品牌,中国凯迪拉克IQ纯电系列用户可以抢先体验。特斯拉向三方开放的充电站点将在今年

封面图片

上汽通用与特斯拉充电网互联互通 奥特能纯电车型年底可使用

上汽通用与特斯拉充电网互联互通奥特能纯电车型年底可使用特斯拉目前在中国大陆对部分非Tesla车辆已开放10座超级充电站、200多座目的地充电站,随着日后特斯拉在中国大陆逐步扩大充电网络开放范围,还将有更多上汽通用汽车旗下纯电车型可使用互联互通充电站点。上汽通用汽车与特斯拉中国开启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截至目前,上汽通用汽车自建品牌充电站已落成52座,共有246根充电终端上线运营;继9月份首批奥特能超充站落户上海、杭州和武汉三城后,更多奥特能超充电站也在陆续上线;同时,奥特能机场充电服务中心也从10月份起陆续在国内7座机场上线运营,它们将以高标准的设施和服务为上汽通用汽车新能源车的车主提供充电服务。此外,除了与特斯拉中国开启合作之外,上汽通用汽车目前还与6家其他主流充电运营商展开合作,在全国320多座城市甄选出50万根高质量充电桩供客户使用,全国地级市覆盖率超96%,同时高速公路充电站超3000座,全面解决用户的补能需求。...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60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6031.htm

封面图片

特斯拉在北京建成100座超级充电站 车主平均15分钟内即可找到充电点

特斯拉在北京建成100座超级充电站车主平均15分钟内即可找到充电点8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斯拉中国最近宣布,该公司仅在北京就建成100座超级充电站,这些充电站共提供890个快速充电桩,北京的特斯拉车主平均15分钟内即可找到充电站点。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该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5万个超级充电桩,其中大多数位于美国和中国。截至2022年8月30日,特斯拉中国已在中国大陆建成1200多座超级充电站,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近9000个超级充电桩。除了超级充电站网络外,特斯拉中国还在上海设立了32个目的地充电站。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大陆有超过700座目的地充电站,提供1800多个充电桩。特斯拉没有像其他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那样依赖第三方充电网络,而是从零开始开发自己的充电网络。目前,该公司的超级充电网络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是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随着特斯拉让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上路,为了支持其生态系统,该公司也在迅速扩大其超级充电网络。据悉,特斯拉目前最新的超级充电站为V3超级充电站。今年8月,特斯拉在上海、天津、烟台、菏泽、滕州、吕梁、广州、佛山、肇庆新增了V3充电站点。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8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857.htm

封面图片

深圳超级充电站数量已超过加油站

深圳超级充电站数量已超过加油站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超级充电站(简称“超充站”)数量已超过加油站数量,充电枪数量也已超过加油枪数量。据新华社报道,记者星期六(5月4日)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截至4月30日,深圳市已累积建成超级充电站362座,数量已超过传统加油站数量。一辆家用车使用慢充桩充满电通常需要7至8个小时,使用快充桩则需要1至2个小时,而使用超充桩可以在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充电80%或以上。深圳2023年6月29日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随后,深圳应用超充技术、推广超充设施、布局超充站点的进程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初步构建遍布全城的超充服务网络,这些站点大多依托原有的公共充电站建设,分布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公交场站、产业园区等。超充站数量的增加大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侧面反映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向好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7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逾六成。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底,深圳新能源汽车规模将达到130万辆。《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4年底,建成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多元覆盖的超充设施服务体系,推进“电力充储放一张网”电力需求调配互动机制日趋成熟,加快形成企业、技术、场景等生态优势。2024年5月5日7:12AM

封面图片

势如破竹拿下一众车企 特斯拉充电网络能否一统江湖?

势如破竹拿下一众车企特斯拉充电网络能否一统江湖?在此之前,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电动汽车初创公司Rivian和沃尔沃纷纷宣布与特斯拉达成类似协议。现代汽车、大众汽车也在评估加入特斯拉“朋友圈”的可行性。在新能源车市高度内卷的当下,无论是以福特、通用为代表的老玩家,以及Rivian这类电动车新星,与巨头特斯拉本应“针锋相对”,但在充电领域,它们的步调却高度一致。这不禁令人疑惑,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究竟有何魔力?或将一统北美充电“江湖”首先,特斯拉以数量取胜。据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该公司已在全球部署了2700多个充电站,拥有超过25000个超级充电桩,在北美就有12000个充电桩。就北美当地而言,主要有两个充电标准,分别为欧美CCS标准、特斯拉NACS标准。虽然采用欧美CCS标准的车企数量远远超过特斯拉NACS标准,但特斯拉在北美的充电桩数量(12000个)远远多于CCS充电标准的充电桩(5300个)。其次,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的自身性能也比较出色。据悉,特斯拉汽车在超级充电桩上充电时,通常可以在30分钟左右将电池从0%充至80%,V3超级充电桩的充电功率达到了250kW。此外,美国州政府对于特斯拉超充网络的扶持也功不可没。据路透社6月21日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宣布,或将要求电动车充电公司同时采用特斯拉的NACS标准和拜登政府推行的CCS标准。对于该消息,市场普遍解读为,将给其他美国州府带来采用NACS的示范效应。充电器部署服务公司MD7的业务发展总监LewCox表示,得克萨斯州的声明将有效地推动NACS成为美国新的充电标准。话音刚落,紧随得州之后,美国华盛顿州也计划要求站点采用特斯拉的北美充电标准。有市场消息称加利福尼亚州、爱荷华州和密歇根州等其他州也正在审查充电市场。除了与车企“拉帮结派”以外,特斯拉也瞄准了桩企下手。6月28日,美国充电桩巨头Blink将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纳入产品线;彭博社6月30日也爆料称,到2025年,大众汽车旗下充电桩子公司ElectrifyAmerica也将接入特斯拉的充电桩。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表示,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正迅速成为美国行业标准。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Jonas团队估计,到2030年,特斯拉充电网络业务的估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已成“红海”显然,野心勃勃的特斯拉不会将目光局限于北美市场,具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国,或许是它下一个目标。4月25日,特斯拉表示,在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面向其他部分非特斯拉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网络,首批试点开放10座特斯拉超级充电站,面向37款非Tesla车型,涵盖了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以及BBA、比亚迪等老牌车企。值得一提的是,与美国多标准并行的市况不同,中国所有电动汽车均采用同一个充电标准——中国国标GB/T标准。这意味着,只要特斯拉选择开放超充网络,符合的车型能够直接使用,无需转换充电接口。而特斯拉能够在中国复制其在北美的成功路径?或许这并不能一帆风顺。首先,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接近红海状态的充电桩市场。从规模上来看,尽管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地区有超过10000个超级充电桩,与其在北美的规模近乎持平。但这个数量放在整个中国市场不算多,如下图所示,以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桩数量遥遥领先。此外,特斯拉充电桩的性能优势也逐渐弱化。上文提到,特斯拉V3超级充电桩主要走大电流路线,电压400V,充电功率达到了250kW。国内蔚小理等厂商则卷向了800V赛道。在800V平台下,一些车型的快充峰值功率可达400kW以上,蔚来超充峰值功率达到500kW,小鹏、理想为480kW。行业分析师表示,特斯拉的充电桩在早期很大的一个优势是充电功率高,充电速度快,但现在充电技术发展很快,其他品牌充电桩与特斯拉的性能已经很接近,特斯拉的优势不再明显。但不可置否的是,特斯拉开放超充网络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国金证券认为,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袖,它的举动往往会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动向,未来特斯拉或许能够通过开放超级充电桩的方式变革现有的充电桩运营模式,在完成补能变革之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变得更加未来可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85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852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