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

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正经历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其中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从2015年的6.1%上升到2020年的接近10%。据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星期六(2月11日)在北京举行。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发生改变,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比2010年减少了0.48人。而家庭观念变化带来的延迟婚育、不婚不育,成为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全国适龄人口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世纪80年代的22岁持续上升至2020年的26.3岁,初育年龄推迟到27.2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说,在中国生育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婚育观念的引导,生育水平的提升将异常艰难。王培安建议,应充分发挥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他还建议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托育产业等。中国去年出现60多年来的首次萎缩。官方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人口数与2021年相比减少85万人,为14.1175亿人;去年出生人口数也从2021年的1062万降至956万,出生率则从7.52降至6.77,是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数据分析: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占比将继续升高

数据分析: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占比将继续升高中国国家卫健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该研究主要依托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抽样数据,通过计算无活产子女比例来估算中国女性不同时期的终身不育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这10年间,各年龄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都在上升,其中20至30岁年轻女性的年龄别无活产子女比例上升最为迅猛,10年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35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从5.39%上升到10.91%,40岁女性则从2.66%上升到7.85%。研究指出,较低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婚育推迟的现象,较高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则更多是女性生育水平下降以及终身不育现象增多的结果。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终身不育率越高。2020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均已接近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46%和7.98%。学者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虽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发达国家,但终身不育水平上升的变动轨迹与这些国家比较相似。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以及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终身不育女性的人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占比也会继续升高。研究人员建议完善相关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给年轻人创造更全面的生育友好环境,实现更大程度的两性平等,不断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福祉。

封面图片

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

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据界面,中国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导致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除了备受关注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推迟现象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初婚年龄进一步推迟,这一趋势对低教育水平男性,可能带来终身未婚率持续上升的影响。消息来源:

封面图片

中国卫健委:四因素导致出生人口下降

中国卫健委:四因素导致出生人口下降中国去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近60年来新低,中国国家卫健委官员今天分析说,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观念的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以及冠病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导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中国国家统计局本月20日发布去年人口数据,去年末中国人口14亿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即0.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今天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杨金瑞说,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同时,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持续走低。另外,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推出了三孩政策却没有奏效的质疑,杨金瑞说,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杨金瑞认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不一样,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他透露,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在发布会上介绍了目前其他面临低生育率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三类。...发布:2022年1月20日11:25AM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生养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人口下降原因之一

中国官媒:生养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人口下降原因之一中国星期二(1月17日)通报了2022年中国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至95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6‰,是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官媒央视网分析说,育龄妇女规模下降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以及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人口下降的三大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2年末中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也是中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中国官媒央视网当天在官方微博发布节目视频分析称,中国出生人口下降存在三大因素:一是育龄妇女规模下降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岁至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年均减少340万人,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473万人;二是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计划生育子女数逐年递减;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的生育顾虑。不少网民在这则微博下留言说,“主要还是没有钱的问题”,“自身生存压力太大”,“生得起养不起”,也有人认为“是观念转变的问题”。发布:2023年1月18日8:55AM

封面图片

中国初婚人数在 2013 年后已连续 8 年下降

中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后已连续8年下降《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新书发布会今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于嘉老师围绕《婚姻家庭报告》发表观点,“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中国社会的家庭规模正在萎缩。”根据《婚姻家庭报告》显示,中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后已连续8年下降,而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一路上升到了2020年的3.1‰,直到2021年由于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才回落至2.0‰。于嘉对于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表示担忧。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根据民政部3月18日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

根据民政部3月18日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这也创下了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结婚人数快速下降,与适婚人群总量减少有关。从近四十年数据看,中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之后,连续多年下行。也就是说,随着“95后”乃至00后进入到婚育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也在下降。另一方面,这也跟年轻人尤其是“90后”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根据贺丹、张许颖、庄亚儿等人的一项研究《2006~2016年中国生育状况报告——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女性的初婚年龄从2006年的23.6岁上升到2016年的26.3岁,10年间上升了2.7岁。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近年来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多个因素,其中之一是高等教育的的普及,使得年轻人独立生活工作的年龄被拉长了。其次,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但现实的生活成本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沉重,所以也不敢轻易进入婚姻。此外,还有婚姻观念和婚育行为习惯的累积效应;年轻人的主体意识更加提高,对自己婚姻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明显等因素。董玉整说,现在家庭、父母及亲人们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同时,不少人对婚姻完美状态的期待较高、对择偶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有的人甚至宁愿单身、宁愿独身,也不愿意降低标准,不愿意将就。董玉整预计,结婚人数下降对出生人口必然带来实质性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育龄妇女、已婚育龄妇女的数量下降,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也是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与否的重要客观原因。分省份来看,有10个省份结婚人数达到或超过30万对,分别是河南、广东、四川、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湖南、云南,其中河南、广东和四川均超过50万对,广东和河南均为59.1万对,并列第一。总体上看,各地结婚登记人数多少,与各地的人口总量尤其是户籍人口总量有关,其中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常住人口最多,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结婚人数多,也意味着接下来这两省的出生人口数量也会名列前茅。(,)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