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流行“上班恶心穿搭”

中国年轻人流行“上班恶心穿搭”中国年轻人近期掀起“上班恶心穿搭”风潮,不少网民将自己身穿绒毛睡衣、运动裤上班的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以较量谁的上班穿搭“更恶心”。有分析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年轻群体对充满野心生活的反感。综合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报道,今年2月23日,抖音博主“KendouS-”上传自己上班穿搭的视频,并称因为穿着太恶心被领导多次约谈,要求她应该穿更好的衣服,“注意点公司形象”。视频中的她身穿黑色防护面罩、红色露指手套、土黄色长款毛衣裙搭配粉色小棉袄,外加宽松的蓝色格子裤和雪地靴,被不少网民戏称是对“恶心穿搭”的灵魂演绎。随后,“上班恶心穿搭”话题迅速引发热议,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榜。“上班恶心穿搭”话题在抖音、快手的累计播放量达到6.5亿次、在微博的浏览量达到上亿次。这股风潮下,不少网民上传自己的“恶心穿搭”图片,以较量谁能穿得“更恶心”,其中不乏一些如毛衣配牛仔裤加长款羽绒服等搭配。这类搭配不至于被贴上“恶心穿搭”的标签,更多是网民的自嘲和调侃。中国媒体分析,年轻人舍弃上班身穿精致服装的原因,一方面是通勤时间受限,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困于“上班精致羞耻症”,害怕因打扮显眼被同事嘲讽,内心产生“我的能力配不上穿搭”的自我怀疑。有网民说,上班“比丑”现象实际上是职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忙碌的工作节奏和长时间的通勤面前,很多人选择简化自己的穿搭,“这并不代表他们对工作的不尊重,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人民网评论称,上班“比丑”更像是职场人的一种调侃和自嘲,员工只要穿着得体,工作态度端正,不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又不涉及原则问题,就没必要上纲上线。美国《纽约时报》则称,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年轻人对过去那种充满野心和奋斗的生活越来越反感。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人选择以这类反文化的方式寻求轻松简单的生活。2024年3月29日6:03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下午察:中国年轻人上香求什么?

下午察:中国年轻人上香求什么?“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据中国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多,2月以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是占到了预订门票人群的一半左右。而随着中国年轻人间兴起了“寺庙游”的热潮,这句充满自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新京报》星期二(3月21日)撰写评论文章,批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指年轻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显然是“走偏了”,而“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文章发出后,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网民的批评和舆论的反弹,感到被冒犯的年轻人们,也在多个平台发声回击,一度在当天把相关话题“骂”上了微博热搜榜。有趣的是,当天傍晚,属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的《北京日报》也就这个话题撰文,直言与其上纲上线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点出年轻人初入社会压力巨大,上香不过是一种减压方式,意在为网络舆论降温。有网民不禁感叹,年轻人上个香,居然能让两家官媒“掐起来”,这个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Media]通过网民评论不难发现,《新京报》的文章激怒年轻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偏概全地把“上香”和“不上课不上进”画上了等号,将许愿的行为上升到“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虽然文章也提到了年轻人面临的“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摆脱单身等”压力,也提出了上香是年轻人“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的可能性,但却用了更长的篇幅阐述为什么求神拜佛是靠不住的,颇有试图唤醒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之意。而文章末尾勉励年轻人应该坚韧不拔、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而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在年轻人看来更是一碗“爹味十足”的“毒鸡汤”。“爹味”这个词,最初被用来讽刺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年男人,现在则延伸至批评虽然什么都不了解,却热衷于教育别人、给人提各种建议的人和行为。...

封面图片

下午察:中国年轻人断亲?

下午察:中国年轻人断亲?年轻人“断亲”,再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最新一波关于断亲的讨论,从中国媒体《三联生活周刊》5月初发布自述文章“33岁,我带着父母一起断亲”开始。在文中,33岁的潘朵拉记述了自己决定带着父母与家中亲戚断绝往来的心路历程。文章发布后,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共鸣和争议。“一些现代人开始断亲了”,”断亲青年”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凤凰网评论星期一(5月29日)在“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的话题下发布评论文章,一小时就吸引了290万阅读。

封面图片

青年养老院成中国年轻人新宠

青年养老院成中国年轻人新宠“青年养老院”在中国近郊农村迅速兴起,吸引了许多城市职场压力大的年轻人。中外媒皆报道:这些养老院主打“短暂逃离、放松充电、身心疗愈”,因物价低廉、亲近自然和文化特色,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的热门选择。《美国之音》引述IMCTalent猎头公司的分析指出,青年养老院的兴起反映了职场环境恶化,年轻人对工作失望,选择逃避。一座全新的青年养老院的主理人小许认为,年轻人需要一个放松的地方,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虽然中国官方不鼓励“躺平”,但地方政府对“青年养老院”持肯定态度。《中新社》报道河北省井陉县的“青年养老院”被认为有助于乡村振兴。该县住建局长王海维表示,此举旨在集中发展传统村落,带动乡村经济。#青年养老院#躺平#养老原文链接《美国之音》《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

封面图片

下午察:夜校成中国年轻人“精神桃花源”?

下午察:夜校成中国年轻人“精神桃花源”?下班后上夜校,正成为中国年轻人追捧的最新风潮。这股风潮从上海刮起。今年9月,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放报名时,超过65万人在线抢课,所有课程被一抢而空,报名平台甚至一度瘫痪。浙江省文化馆今年的夜校课程同样火爆,一个仅30个名额的美妆课吸引了1700人报名,花艺课的报名人数更是多达2万2000人。2023年12月13日8:23PM

封面图片

下午察:莫言青年节寄语诉说中国年轻人的不易?

下午察:莫言青年节寄语诉说中国年轻人的不易?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莫言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拍摄了一段视频,用写信的方式来勉励中国青年,艰难时刻不要灰心沮丧,只要不倒退,也算一种胜利。莫言在题为《不被大风吹倒》的信中用两段儿时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辍学期间靠一本《新华字典》为写作生涯奠定基础,又是如何见证爷爷与大风的对抗而受到启发。简言之,就是表达他如何在逆境中仍然心怀希望,奋勇向前。这段长达六分钟的视频在专门针对年轻用户的共享平台哔哩哔哩(B站)播出。常年占据百度00后搜索热点榜单前列的B站近几年都会在五一期间,推出一条献给青年节的视频,从前年的《后浪》,到去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再到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主题都是围绕着对年轻人的激励和祝福。其中,展示年轻人自由生活状态的《后浪》当年横空出世后,立即获官媒《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转发,带来了现象级的话题热度,其两极化的评价也让网民印象深刻。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推出后也引来不小关注,有网民因此形容是“莫言版《后浪》”,但不同的是,莫言版讲述的内容不再是海阔天空,而是略为沉重的教大家如何应对困难。莫言开篇就提到,“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并引用《荀子·修身》的古话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希望年轻人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莫言还说,“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莫言的这番寄语赢得了许多网民的称赞,表示深受鼓舞,但也有大V在微博上吐槽说,在“不被大风吹倒”前,首先得有力气站起来。实际上,莫言整封信的基调已经勾勒出了一个需要“共克时艰”的时代背景:持续两年多的疫情仍在反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对年轻人来说,这些压在他们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换句话说,莫言的青年节寄语看似是打气,实则也是在替当下年轻人诉苦。尽管如此,莫言仍希望年轻人能逆风而行,至少要在风中挺住,而不是被风吹倒。...发布:2022年5月5日7:08PM

封面图片

纽约时报|四通桥事件鼓舞下,中国年轻人的政治觉醒(节选)

四通桥抗议事件让许多中国年轻人受到鼓舞,他们正用充满创意的方式传播反对习近平的信息。由于对政府防疫政策以及高压控制不满,他们正经历一场政治觉醒。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