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法学教授的一次维权

人脸识别的侵入性强,并且具有非接触性。像指纹、身份证信息,我们也经常在其他地方录入,但仅根据指纹无法快速地追踪到个人,人脸识别却可以。如果每天需要数百次地录入指纹,我们肯定会反感,但人脸信息可能在我们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被捕捉、识别达数百次。 如果别人用你的人脸数据,开通相关账户用于违法犯罪,比如洗钱、涉黑、恐怖主义,你可能会因此而卷入刑事诉讼之中。像利用换脸技术,将你的人脸信息用于淫秽色情等视频中,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根本不是抓到相关的违法犯罪分子就可以消除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公众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人身或财产权利受到侵害,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安全受到了威胁。所以,不能简单将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结为个人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紧张。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危险的指纹,86万银行存款突然没了

危险的指纹,86万银行存款突然没了近年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身份验证技术已成为手机银行的“标配”,在帮助用户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弊端。近期,有用户发现,在光大银行手机端转账时所验证的指纹,并非是本人在银行录入的指纹,而是手机内存储的指纹。基于这个发现,该名用户对“指纹识别”拥有的高权限产生了质疑。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736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7369.htm

封面图片

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

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中,法院判决杭州动物世界违约将指纹识别入园改为人脸识别,应删除原告面部特征信息,并赔偿1038元。BBC表示这一案例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隐私和权益;并表示欧美对于面部识别技术的担忧普遍高于期待。#人脸识别原文链接《新京报》《BBC》

封面图片

中国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

中国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中国国家网信办星期二(8月8日)发布公告,向社会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稿共列出25条规定,涵盖人脸信息的使用范围、信息采集场景和监督检查等。意见稿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意见稿还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依法取得书面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需取得个人同意的除外。对于信息采集场景,意见稿提到,旅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及其他可能侵害他人隐私的场所不得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同时,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显著提示标识。意见稿还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分析个人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社会阶层等敏感个人信息。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也不得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作为出入物业管理区域的唯一方式。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意见稿最后提出,网信部门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履行备案手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督促限期整改。

封面图片

住酒店必须刷脸?政协委员建议取消 为“任性”刷脸套缰绳

住酒店必须刷脸?政协委员建议取消为“任性”刷脸套缰绳戴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省市的宾馆、酒店、民宿等旅游住宿机构都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游客除了要出示并查验身份证件,还要人脸识别才能入住。实际上,在国内部分地区,对于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规定。“刷脸”入住会带来哪些问题?服务效率降低,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游客的个人信息容易泄漏。不少人脸识别终端的单价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厂家还会收取年度系统维护费用。戴斌建议,公安部应对旅游住宿机构购买和使用人脸识别终端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及时指导各地公安部门取消游客入住酒店必须“刷脸”的规定,并召回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很多游客对于“刷脸”入住酒店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追溯这个“习惯”的根源,或许会发出和戴斌一样的感叹。前不久,朋友在国内某西部城市入住宾馆时,不仅被要求刷脸,还必须通过某支付App刷脸,在这个朋友看来,这是擅自加码,断然拒绝之后,宾馆还是为他办理了入住。这说明,刷脸并不是强制性要求。2019年,我在采访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科技创始人谈剑锋时,他曾表示,自己不用指纹解锁,也不用人脸解锁,密码丢了可以换,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泄露,不可能再有第二张脸了。这句话,到现在依旧适用。纵观这几年生物信息使用的趋势,刷脸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一个角落,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旅游行业,不仅是入住酒店,度假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旅游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安装人脸识别终端也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且强制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多。进办公大楼或者小区,刷脸进出;在一些单位食堂,需要员工刷脸支付;一些城市的地铁系统已经实现了“刷脸”乘车,乘客在进站时进行一次面部识别,无需再出示车票或身份证。人脸识别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的确有其实用之处。比如对于公安部门来说,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目标对象。在寻找走失儿童时,人脸识别的作用远远大于“肉眼”。也因为看到了这个行业隐藏的潜力,从事人脸识别研究的企业越来越多。报告显示,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已经占到全球的15%左右。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人脸识别应用最多是安防领域,其次是金融、娱乐、医疗、电商零售等领域。所以,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人脸识别技术。在一些特定领域,在确保个人隐私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审慎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但在一些非必要的领域,一定要加以限制,明确底线。消费者进出商场时,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摄像头盯上并记录下来,商家在店里安装电子监控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摄像头是两回事,电子监控摄像头的作用通常是防止盗窃,保障公共安全。而带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具有识别性别、年龄、面貌等详细生物信息的功能,显然超出了必要性和最小化的范畴,而且几乎没有商场会主动告知消费者,店内装有带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当生物信息被第三方平台所采集,数据库被黑客入侵,“内鬼”倒卖交易个人信息水到渠成。此前,人脸识别摄像头在售楼处滥用时,还曾出现买房者戴着头盔去看房等社会事件。想象一下,当你发现一家商店的屏幕上显示着你的照片和姓名,旁边还标注着“欢迎光临”,你会惊讶,更会害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商店将你的面部信息与社交媒体上的公开照片进行匹配,从而获取了你的个人信息。回到戴斌关注的刷脸入住,这当然和公共安全有关。但如果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规定,对于游客的个人生物信息更没有明确的使用规范,酒店也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个性化推广或其他商业活动,进一步侵犯游客的隐私权。对于游客来说,细思极恐。“恐”在哪里?如果仅仅是推销倒还好,但如果人脸信息和身份证信息相结合,利用各种AI技术,把照片“变活”,甚至还获取到了你的人际关系网,那么一系列以你的名义进行的诈骗、网贷可能就应运而生。“任性”的人脸识别,一旦失去约束,就可能如脱缰野马,还是要为它“套上缰绳”,通过技术创新和道德引导,让它更加精准、高效地为人类服务。...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6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617.htm

封面图片

知乎|北大教授李植: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

在此呼吁北京大学师生不同意授权北京大学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出入校门,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北京大学门户 -> 个人服务 -> 人脸采集 -> 设置 -> 人脸识别授权 -> 不同意!——教授李植: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

封面图片

燃次元 | 你的“脸”正在被交易

单独的人脸照片泄露,或许对个人而言,并不构成什么威胁。但是,当通过“照片活化”等技术工具,人脸照片也可以实现眨眼、点头等简单动作。大量被窃取的人脸信息,配合上其他泄露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带来了更大的信息安全风险。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