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突然走红,长得像蜘蛛的神奇水果到底是什么?好吃吗?

这种突然走红,长得像蜘蛛的神奇水果到底是什么?好吃吗?图源:小红书当然能吃,味道嘛……首先,能在正规超市和电商平台上架的水果,肯定是能吃的。这种紫黑色的水果叫红果参,它们味道不重,酸酸甜甜的,不苦不涩,口感沙脆。公平地说,在近些年靠颜值出道的新奇水果里,它的味道算是还可以的。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红果参有一股比较重的青草味,尤其是那些伸出来的“蜘蛛腿”们——有人觉得接受不了,觉得不好吃,但也有不少人喜欢这种味道。如果你爱吃生绿叶菜,那建议鼓起勇气去试一试,不一定真的会喜欢上,但至少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红果参真的有营养吗?对于这样一种口味并不惊艳的水果,商家必然会宣扬它的所谓“营养价值”,但是绝大多数都站不住脚。比如说某些平台宣称它“花青素含量非常高,达到0.0820g/100g”,但是这个含量不及蓝莓的四分之一,在常见紫色水果里也只是中等水平。至于各种宣传材料中提到的多糖、黄酮、维生素等等,也都是中规中矩,不差,但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完全可以通过摄入其它水果来获得。也就是说,不用特意为了营养去吃它。如果你喜欢它的味道,红果参作为一种不同的“水果”,也是一种丰富我们食谱的好选项,毕竟食物的种类越多样越好嘛。红果参为啥长得这么怪?红果参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还是它怪异的长相。实际上,红果参果子上那些“蜘蛛腿”不过是花萼的残留,和我们常吃的蓝莓、苹果、石榴的“肚脐”其实是一个性质的,区别只是在花萼着生的位置以及形状大小罢了。用植物学的术语来讲,蓝莓它们都是“子房下位”的,即子房长在花萼的下侧,所以形成果实之后,花萼残留在了果实的最远端。而红果参“子房半下位”,于是残存的花萼留在了果子不上不下的半中间。这种半下位子房在我们身边的水果中并不多见,所以看上去难免有一种陌生的感觉。I:上位子房,II:半下位(中位)子房,III:下位子房。a:雄花器,g:雌花器,p:花瓣,s:萼片,r:花托图源:维基百科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红果参还有一个“肚脐”。和苹果石榴的“肚脐”不一样,这个小圈其实是红果参花冠残存的痕迹。仔细观察蓝莓的话,我们会发现蓝莓突出来的花萼内部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圈,那就是蓝莓花冠残存的痕迹。只不过蓝莓的两个圈距离很近,不那么容易注意到,而红果参半下位的子房拉远了花萼和花冠的距离,让两个圈都非常明显。这种怪果子从哪里来的?结出这种果实的植物其实看上去要普通很多。在《中国植物志》上,这种植物登录的中文正式名叫作“轮钟花”,学名Cyclocodonlancifolius,是桔梗科轮钟花属的一员。它们的花和桔梗花很类似,都是钟形的筒状花,所有花瓣的基部都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比桔梗花多了一个膨大的子房,看上去像是铃铛上鼓了一个大包。轮钟花有很多别名。因为它和桔梗一样具有膨大的肉质根,果实又是红紫色,所以叫作“红果参”;因为长得像荸荠又像算盘子,所以又叫“山荸荠”或者“土算盘”;因为果子上的“蜘蛛腿”,它又得了一个很贴切的别名,叫“蜘蛛果”。轮钟花是一种大型草本植物,最高可以长到3米,随着气候环境的不同,它可能一年生,也可能多年生。这种植物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西南地区尤为多见。在国外,西至印度东北部地区,东至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众东南亚国家也都有它的足迹。最早,红果参只是山间野果,野孩子们的小零食,不过近几年开始有了商业化栽培,而且规模还不小,主要产区也在西南。和一般水果相比,红果参的最大优势在于结果时间短、资金回笼快,一般来说每年春夏之交种植,第二年就可以挂果丰收,甚至当年就有可能有收成。而且红果参也很耐运输、耐储存,条件合适的话甚至可以储存三四个月。个性如此优秀,也难怪不管是果农还是商超都迫不及待地把它推向市场了。那么,亲爱的朋友,你吃过吗?留言区描述一下你尝到的味道吧!策划制作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者丨老猫科普作家审核丨顾有容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策划丨林林责编丨何通...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54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546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这种突然走红,长得像蜘蛛的神奇水果,到底是什么?好吃吗?#抽屉IT

封面图片

国航CA1524遇到的“晴空颠簸”到底是什么?

国航CA1524遇到的“晴空颠簸”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晴空颠簸?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飞机上一般装有气象雷达,能不能提前预判?01什么是“晴空颠簸”?晴空颠簸是指在没有云的高空,由于大气活动造成的飞行器颠簸。通常大气会在地球自转、地形地貌、水体分布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在某些地方的高空(一般7000米以上)形成突然激烈扰动。当飞行器遭遇这种扰动,会造成飞行器突然抬升或下降,轻则人员受伤,重则可能影响飞行器操控,威胁飞行安全。专家介绍,飞机的这种突然上升和下降,并非是气流扰动下的被动反应,而是机组标准的处置方法。当遇到严重颠簸时,机组会将自动驾驶仪从常规方式切换为“驾驶盘操纵方式”,飞机会顺着垂直气流的方向“随波逐流”,从而降低机体所承受的载荷。也正是这一操作,给客舱人员造成了坐“过山车”式的体验,但可减少过载,降低危险。02造成飞机颠簸的原因有哪些?晴空颠簸是小概率事件吗?飞机颠簸按照等级通常分为轻度颠簸、中度颠簸和强颠簸。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商业飞机遇到的严重颠簸,每年约5000起。产生飞机颠簸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乱流。根据乱流的成因可以分为动力湍流、热力湍流、晴空乱流等。晴空乱流又叫高空乱流,与高空中大气的热力和动力因素有关,当温度场和风场急剧变化时,就会出现强烈的乱流。晴空乱流多出现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是造成高空飞行晴空颠簸的重要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表示,大部分民航客机在平流层巡航飞行,飞机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要从对流层穿至平流层,就会遇到大气湍流。“但是大部分湍流的强度不大,高烈度的大气湍流发生的频率比较低,是一种偶发现象,更为少见的就是这次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晴空湍流。”03晴空颠簸能否预报?据了解,现代客机气象雷达的波长是针对云层中水滴的尺寸设计的,如果机载雷达探测到的水滴存在剧烈的垂直运动,那么导航屏幕上会显示红色的颠簸区域,提示飞行员绕飞避让。然而,高空急流通常是不含水汽的,所以机载雷达无法探测到伴随急流生成的晴空颠簸。而气象预报则只能粗略推测晴空颠簸可能发生的位置。王亚男介绍,晴空颠簸是一种较难预测和规避的大气现象。“因为气象雷达是依靠探测大气内的散射体考察大气运动情况,但晴空湍流由于空气的透度比较大,气象雷达难以准确捕捉。这种情况对于机体的结构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对于飞机的操控以及飞行的平稳性仍然有很大威胁。”民航专家綦琦介绍,针对晴空颠簸,机组飞行员在日常模拟机训练中也会有专门的训练。另外,建议旅客在飞行过程中系好安全带。...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03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0389.htm

封面图片

这种生物长得越大 人类的处境就越危险

这种生物长得越大人类的处境就越危险由于人类活动,这种通常认为有益的真菌已经变成了死亡的信使。蜜环菌也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展现了生命能采取的一种极端形式。数千年前,蜜环菌属的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ostoyae)把它的一个孢子播种到了如今的俄勒冈地区,随后开始不停生长。“它生长得非常非常成功。”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真菌学家阿德里亚娜·罗梅罗·奥利瓦雷斯(AdrianaRomeroOlivares)说,“它长到了非常非常之大。”现在,这个真菌个体已经占据了约2400英亩土地(约970万平方米),因此也获得了“巨型真菌”(HumongousFungus)的绰号。它是这个星球上已知最大的有机体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陆地上最大的有机体。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ostoyae)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这样说来,蜜环菌并不像个制造不安定因素的“微生物”。不过,这巨型真菌也的确好斗、灵活且不屈不挠,它一直生存着,而且可能还在继续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只要有树,它就能茁壮成长。”美国林务局(U.S.ForestService)的植物病理学家Mee-SookKim说,“理论上讲,它拥有无穷的生长潜力。”在竞争“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体”这个头衔时,巨型真菌主要有两个对手。而最终胜出的可能会是巨型真菌,不仅是因为它对环境的耐受力,还因为它拥有从其他生物的死亡中获益的强大能力。 界定世界上最大有机体的标准并不完全科学。“我们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来精确衡量‘最大’,并借此赢得什么比赛。”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生态学家保罗·罗杰斯(PaulRogers)说。目前普遍认为有三个大型生物在争夺第一名的位置,除了俄勒冈州马卢尔国家森林公园的巨型真菌,还有犹他州中部巨大的颤杨林“潘多”,以及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附近的鲨鱼湾发现的海神草。“潘多”是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的一整片树林,根系相互连接,且拥有相同DNA(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这三个生物都非常庞大,占据宽广的土地且重达数千吨。它们的基因都是整体一致的,被认为是由单个生命体发展起来的。鲨鱼湾的澳大利亚海神草覆盖了49000英亩(约198平方千米)的海床,比巨型真菌占据的面积要大。虽然,巨型真菌比106英亩(约0.4平方千米)的雄性颤杨克隆体“潘多”覆盖的区域更大,但是“潘多”重约6500吨,它的干重可能会比多水的蜜环菌更重。(公平地说,想估算出真菌和海草的质量也很困难。)不过即便如此,巨型真菌在这三者当中,仍然有不少值得夸耀的地方。如果说蜜环菌有什么主场优势,那就是它生长在地下。这种真菌有黑色、黏稠的根状菌索(一种菌丝组织体),像根一样可以在土壤中蜿蜒数米远,寻找脆弱的树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真菌学家吉姆·安德森(JimAnderson)说,蜜环菌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宿主(任何树木或木本植物),就会渗透到它们的根系,然后在树皮下散开形成毡状的白色细丝。而这些细丝会释放酶,把组织变成糊状物。美国犹他大学的工程师黛博拉·林恩·波特(DeboraLynPorter)说,这种真菌十分强韧,可以毫不费力地“直接穿过”树木的最外层屏障,包括树皮,“它超级超级强。”蜜环菌并不是唯一具有根状菌索的真菌。但蜜环菌“尤其坚韧”,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真菌学家劳拉·鲍加尔(LauraBogar)说。它可以靠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武装自己,能抵御大部分杀真菌剂——“基本可以把这些东西当早餐吃,”安德森说。波特甚至试过将蜜环菌的根状菌索煮沸或者浸泡在酸中,但几乎没有伤害到它。如果没找到活的树木,这些结构可以在土壤中休眠几十年,等着捕捉下一棵树。当被问到怎样做才能清除植物上的蜜环菌时,安德森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是:我们能做的不多。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ostoyae)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CCBY-SA3.0)这一切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蜜环菌可以达到如此大的尺寸。俄勒冈州的蜜环菌是有记录的最大个体,但记录也显示还有多个巨大的蜜环菌,其中一个生活在密歇根州上半岛,安德森研究它已经有几年了。或许有更多这样的蜜环菌潜伏在地下没被发现。如果说,俄勒冈的蜜环菌在同类之中并不算奇怪的个体,那另外两位选手,颤杨林“潘多”和澳大利亚海神草,与它们的同类相比可能显得更奇怪。在杨树中,也存在其他通过无性繁殖连成一片树林的个体——它们有着怪异的水平根,从中会长出自己的茎——但几乎都无法达到和“潘多”差不多的质量。“潘多”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基因:它多携带了一份基因组,这能促使它更快速地生长。另外,运气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数千年前,一粒杨树的种子很有可能恰好落在一片非常稳定的土地上,从未遇到过任何阻碍生长的情况。至于澳大利亚海神草,它之所以如此独特,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伊丽莎白·辛克莱(ElizabethSinclair)说。她帮助揭示了这种植物的基因组组成,发现它是两个物种的杂交后代,包含两倍的遗传信息。它很可能是不育的,因此通过反复克隆来扩张自己。对“潘多”或澳大利亚海神草来说,一起反常的事件就可能轻易地将它们破坏,并踢出最大生物的比赛。而蜜环菌属的生物只需要保持原有的扩张风格,就能继续留在赛场上。在这快速变化的地球上,蜜环菌很可能有能力承受一些坎坷,比如干旱、野火、风暴、气温升高,以及许多可能导致森林不宜居的人类活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雷梅罗·奥利瓦雷(RemeroOlivare)说,蜜环菌“可能活得比许多东西都长久,包括我们人类,也包括许多它喜欢的植物。”蜜环菌并不是一个反派,而是一个分解者,可以清除掉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树木,并把它们的养分送回土壤,发挥“相当有益的作用”,美国林务局的Kim说。这类“反英雄”式的角色,在不断地重塑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并维护森林的健康。但是,蜜环菌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类的冷酷。遇到脆弱的树木,蜜环菌能轻易吃掉它们。当气温持续上升,当干旱肆虐森林,当入侵的昆虫啃咬树木,当人类选择性砍伐、摧毁植物的多样性,当人们抑制了林火而让可燃的树木能生得更密集……“这些都会为蜜环菌的生长,提供更多的食物和养料。”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火灾生态学家、微生物学家和森林生态学家阿里尔·考瓦(ArielCowa)说。考瓦说,巨型真菌达到如今的规模,其实只是个“症状”,而这症状背后有个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在于人类。例如,倘若人类能允许更多的自然火灾发生,让森林变得不那么密集,这类真菌可能仍然存在在那里,但会更小,更不容易引起麻烦——它会成为一个被动的回收者,而不是死亡的信使。“它利用了我们破坏生态系统的事实。”奥利瓦雷说。我们对待树木的方式越糟糕,蜜环菌就会变得越大。 被蜜环菌利用的漏洞,也正在危及其他巨型生物。在犹他州,人类赶走了狼等食肉动物,野生骡鹿和家养的牛在“潘多”颤杨林中疯狂啃食,“潘多”更新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消失的速度了。罗杰斯说,数千年来帮助“潘多”脱颖而出的特征如今却“对它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片树林正在消亡。生长到如此庞大的规模时,若环境变得不适宜,整个个体就完蛋了。 鲨鱼湾海底,澳大利亚海神草(Posidoniaaustralis)的草甸。图片来源:RachelAustinviatheUniversityofWesternAustralia澳大利亚海神草的处境比“潘多”好一些,但也未必特别光明。辛克莱说,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1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163.htm

封面图片

水果熟吃 营养损失没那么大还别有一番滋味

水果熟吃营养损失没那么大还别有一番滋味水果熟吃,别有一番滋味在蒸、煮、炖这样的低温烹调下,水果中的糖、氨基酸、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会部分降解,产生醛、酮、醇等有香气的物质,所以煮一碗梨汤,我们能闻到特有的香味,除了跟水果本身含有的果香,跟加热也有关系,不过最好别特别长时间的煮水果,除了怕热的营养损失得多,水果本身的果香也损失得多。而高温烹调比如烤,水果中的葡萄糖、果糖还会跟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这个反应不仅会赋予水果焦黄的色泽,也会产生各种香气物质,这就是水果熟吃别有一番香气的奥秘。另外煮食水果时,水果中的部分糖和酸会溶到水里,如果你觉得有些水果直接吃太甜腻,那这就能让甜腻变成清甜、甘甜,更合胃口,而且还能喝到酸甜可口的果汤,这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味觉体验。对了,有些水果生吃会比较刺激,比如菠萝,它含有的菠萝蛋白酶跟口腔接触,会有扎嘴的感觉,草酸钙结晶还像针一样扎嘴,做熟了吃就不怕了,因为酶在高温下可以被破坏,草酸钙结晶还能溶到水里,所以怕扎嘴的朋友不妨把菠萝煮着吃、烤着吃或者做成菠萝炒饭。加热水果:营养损失没那么大——这7种营养损失不用在意每百克水果中含量达到克这个水平的营养有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膳食纤维、脂肪。每100克的含量在微克、毫克级别的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植物化学物比如β-胡萝卜素、花青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如果不考虑加热对口感的影响,仅从营养出发,那上面这些营养里,除了水果还能轻松从其他类食物中获得的,就不用太在意加热是否会损失。1水水果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大概80~90克/100克,但是吃蔬菜、喝牛奶、豆浆或者直接喝水,也都能很好地补水,所以就不用在意加热是否增加水果中水分的流失。2碳水化合物水果中含量第二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普遍在10克~20克/100克之间,但是吃主食更补充碳水,而部分蔬菜像胡萝卜、蒜薹、鲜蚕豆、毛豆、茭白、藕的碳水也能达到10克/100克以上,也都是补碳水的高手,所以加热水果时,也不用考虑碳水是否会损失。3蛋白轮补蛋白,水果远远不如肉蛋奶豆,仅仅考虑这一点,就没必要在意加热是否损失蛋白;何况加热几乎不会损失蛋白,只会将一丢丢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另外加热还会让蛋白变性,使蛋白更好消化,所以加热水果时不用考虑蛋白会如何。4膳食纤维首先是,轮补膳食纤维,全谷物、杂豆、蔬菜也能替代水果,其次是加热可以软化不溶性膳食纤维,减少其对肠胃的刺激,这对胃肠娇弱的人群是更有好的;另外虽然加热会破坏水果的细胞壁,让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溶到水里,但只要吃水果也喝煮水果的水,那这部分营养也浪费不了。5脂肪脂肪的话,每100克里通常只有零点几克,跟坚果、肉、蛋、奶、豆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再说了脂肪在蒸、煮、炖这样的低温烹调中也很稳定,所以加热水果时不用考虑脂肪会如何。6矿物质钙、镁、钾等矿物质特别耐高温,有多耐高温呢?实验里会把食材加热到500-900°C左右,加热30分钟,然后称量剩下的食物残渣,得到食物的灰分含量,这个灰分就是矿物质。如此高温都能耐受,蒸、煮、炖、炒甚至煎、炸、烧、烤,顶多也就两三百度的温度,完全破坏不了矿物质。少许矿物质顶多是从水果里跑到水里,把煮水果的水喝了也就一点儿都不损失了,所以加热水果时也无须考虑矿物质会如何。7叶黄素叶黄素不仅耐热,还耐酸和碱,所以无论用什么水加热都不怕,因此富含叶黄素的水果比如猕猴桃、葡萄、柑橘,从叶黄素保留的角度来考虑,熟吃完全没问题。——这4类营养虽然易损失,但无伤大雅1维生素C维生素C不仅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产生,还能促进铁、钙、叶酸的吸收利用,也能促进抗体的产生,还能参与解毒,可谓对健康意义重大。可是国人维生素C的摄入量并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因为维生素C生怕热,所以水果当然是生吃更好,但是也不要因此不敢熟吃水果,下表是我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整理的常见水果做成罐头的维生素C保留率。你会发现,像草莓、橘子、菠萝这三种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维生素C保留率都在40%以上,其中橘子罐头的维生素C保留率竟然高达74%,这保留率还是挺给力的,所以从维生素C的角度来看,它们挺适合熟吃的。至于其他维生素C含量本就不高的水果,做成罐头维生素C保留率稍微低一些,也就不用太在意了。另外为了充足地补维生素C,我们还可以经常生吃维生素C含量尤为丰富的水果,比如冬枣、猕猴桃,吃2颗大的冬枣或者2个小个头的猕猴桃就能满足成人对每日维生素C的需求呢。再有,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跟水果一样丰富的蔬菜,具体可以参考下表,这么一来,我们就不用过于在意水果加热时,损失的那一点儿维生素C了。2花青素花青素热稳定性很差,在60℃以上就会很快地降解,另外它是水溶性的,如果是煮着吃花青素也会流失,所以从保留花青素的角度来考虑,富含花青素的蓝莓、桑葚就不适合热食,另外蓝莓、桑葚都属于浆果,质地很柔软,长时间煮容易软烂,口感也不好,再有就是如果用自来水煮,花青素还会变成蓝色,简直就是黑暗料理,所以富含花青素的水果并不太适合热食。3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对热很敏感,为了保留更多β-胡萝卜素,芒果、木瓜、橘子这些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果,自然是并不适合热食,但是像菠菜、萝卜缨、莴笋叶、韭菜、木耳菜这些蔬菜β-胡萝卜素更为丰富,大概是芒果的3倍以上,是木瓜和橘子的9倍以上,我们完全从这些蔬菜中多摄入β-胡萝卜素,这样加热芒果、木瓜和橘子时就不用考虑β-胡萝卜素了。4番茄红素番茄红素遇热不稳定,但是加热后,活性低的全反式构型的番茄红素可以转变成抗氧化活性更强,生物利用率也更高的顺式构型,也就是说加热虽然会损失部分番茄红素,但是抗氧化活性更强了,所以富含番茄红素的水果比如番石榴、西瓜、木瓜、西柚,从番茄红素角度看,完全适合熟吃。适合和不适合加热吃的水果水果是否适合加热吃,除了考虑营养损失,还要考虑质地和口感,比如前面提到的浆果类水果,猕猴桃、蓝莓、桑葚,就不太适合加热吃,这是因为它们质地太软,再煮、蒸或烤一下就很容易烂成泥,另外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特别丰富,生着吃还酸甜可口,非要煮着吃,着实有点可惜。综合考虑下来,苹果、梨、黄桃、李子、西梅、菠萝这些质地硬,维生素C含量不是很丰富,杏、橘子、芒果、橙子、山楂这些质地较硬,花青素、番茄红素含量也不丰富的水果,更适合加热吃。水煮、微波、烤着吃都可以,只是水煮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会更多一些,烤各种怕热的维生素基本就损失殆尽了,当然我们也不总是加热水果吃,也还有其他食物来源补充各种营养,所以其实也不用太在意,营养从来不讲究非要某种食物某种吃,而是整体搭配均衡就行。像蓝莓、草莓、猕猴桃、桑葚、火龙果、西瓜这些质地很柔软,再加热容易烂泥的水果就别熟吃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78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7883.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也没招:无籽石榴可能永远种不出来

科学家也没招:无籽石榴可能永远种不出来这种水果就是石榴,估计许多人不喜欢吃石榴就是因为它吃一口就要吐一大口籽,但石榴富含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剂对人体很有好处。那么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没有创造出无籽的石榴,让这种水果变得更受欢迎呢?目前,完全无籽的石榴确实不存在,市面上宣传的所谓“无籽石榴”其实都是一些让籽变得非常小或者非常软从而不影响咀嚼的品种。之所以没有无籽石榴,我们可以找到非常简单的答案:我们吃的许多水果其实是包裹种子的部分,也就是果皮部分,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而我们吃的石榴却是它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正因为如此,创造无籽石榴就相当于失去了可食用的部分,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会有无籽石榴存在。以上是最大众化的解释,但我觉得并非完全如此,创造一种依然可食用的、真正的无籽石榴是可能的。之所以目前没有,是因为这么做确实很难——甚至可能真的无法实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商业价值还不值得这么去做。石榴有一些功效,但是它的种植并不是完全为了吃,这种植物的花朵相当漂亮,所谓“石榴裙”其实并不是特指一种裙子,而是指石榴的花朵很漂亮,另外它们的种子像宝石一样也相当漂亮。所以,人们种植石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赏,这让它和别的水果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种植者选择性育种的方向并不是完全朝着方便食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我们吃的是石榴的种子,却又不想要种子,这似乎真的不可能,但其实我们只吃石榴种子的一部分而已——外种皮或者假种皮。考虑到那些籽小到忽略不计、以及软籽的所谓“无籽石榴”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创造真正无籽石榴也是可能的。只是要让它只发育外种皮而不发育真正的种子肯定会很困难,而且树也不像蔬菜那样容易培育——因为生命周期相对长。那么,无籽的石榴可能会如何培育出来呢?开花植物结果分为两个步骤:雄性植物的花粉使雌性植物的胚珠受精(有些植物会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结构);然后胚珠变成种子,而子房变成果实。没有受精,种子和果实就长不出来。但如你所见,我们市面上到处是无籽的水果,这是因为在一些情况下,种子不需要受精也可能可以结果。目前,科学家主要有三种形式来获得无籽水果,这里就有一种方式就可能会适合无籽石榴的培育。一种是科学家通过杂交手段来产生具有不相容染色体的后代,从而让种子无法正常发育。这种方法的主要代表就是西瓜和香蕉,以西瓜为例,科学家是通过将具有四个染色体拷贝的西瓜与具有两个染色体拷贝的西瓜杂交来生产无籽西瓜的。第二种是通过激素来引发多倍体,这也以产生类似杂交得到的不相容染色体的后代,典型的代表是菠萝,它本身是普通二倍体,但是经过赤霉酸处理后,它就会产生无籽的多倍体菠萝。这两种方式都是直接让种子无法正常发育,理论上都不是很适合石榴,因为它们都会让种子无法发育。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自然突变,然后通过无性生殖复制,我觉得这种情况还是有可能培育出真正的无籽石榴。你可能想象不到,现在世界上所有的脐橙(一种无籽柑橘)都来自19世纪巴西修道院中的一棵柑橘树上一个突变的单支。生物的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也会发生突变,对于动物而言,这种突变很难传递给后代,但是植物相对很容易传递给后代。植物有一种被称为芽变的过程——就是树枝发芽或者其它萌新过程中发生了突变,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棵树上出现一个有别于其它的树枝。19世纪巴西修道院的园丁发现了一株柑橘的枝丫长出了无籽的柑橘,然后培育的科学家通过插条和嫁接等无性生殖的过程复制了这个枝丫,最终创造了全世界的脐橙。目前的“无籽葡萄”也是相同的方式得到的,对于石榴而言,我觉得也可能通过相同的方式得到。长期以来,石榴种植者已经在不停选择性育种那些种子很小,外中皮很很厚的石榴品种。随着时间推移某颗石榴树上突然出现一种种子发育不全,而外种皮却不影响的石榴变异体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花时间去寻找符合的变异体,以及有目的的去选择性育种,需要考虑的东西会很多——主要就是投入产出情况,无籽石榴的困难程度和它的商业价值很难支撑。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推测,并没有人真正做到。最后所有让水果变得无籽的方法被统称为单性结实,虽然目前单性结实在农业中有非常广泛的人为控制和利用,但其实这种行为在自然界非常普遍,或者说植物天生就会不停尝试结出无籽的果实,这才让育种者有可乘之机。然而,无籽果实存在巨大的生存挑战,因为这种变异体无法快速基因调整来适应致病菌,比如目前全球的食用香蕉都存在巨大的灭绝风险,原因就是它们是无籽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植物还会演化出各种单性结实能力呢?这里有两个非常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植物更喜欢通过杂交来释放新的进化潜能。由于无法移动,植物确实比动物更容易杂交,但是它们大多时候并没有采取防御措施,因为杂交有时候对它们是有利的,而单性结实是作为杂交的“副产品”出现。另外一个是植物进入了进化的死胡同。任何生物自然演化的结果基本都是进入死胡同,这和生存、繁殖的策略的极致适应有关系。植物会通过更优质的果实来吸引动物,明显无籽水果更诱人,而且由于无籽水果不需要为种子投入资源,所以植物可以结出更多水果,它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移动种子的载体,而极致情况自然就是不要任何种子。...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844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8445.htm

封面图片

这种水果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近8倍 更是被誉为“窜稀神器”

这种水果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近8倍更是被誉为“窜稀神器”油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水果,它的营养又如何?吃了它真的能让人“一泻千里”吗?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油柑。油柑让人“又爱又恨”?油柑是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的果实,又名余甘果、油甘子、余甘子、庵摩勒、滇橄榄等,虽然油柑的名字里带“柑”字,但和柑橘类水果没啥关系;即便它也叫滇橄榄,跟橄榄也没啥关系。油柑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色水果,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栽培地区是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方。没吃过的朋友可能会好奇:油柑是啥味儿的呀?油柑这种水果,可以说是让人“爱恨交加”。它肉质丰满,呈扁圆形,有深棱纹,果皮黄绿色,酸甜微涩,回味甘甜。喜欢吃它的人觉得贼好吃,不喜欢的人咬一口就能皱出满脸褶子。如果你是第一次吃油柑,会明显感受到又酸又涩,简直难以下咽,但如果咽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就能体会到喉咙中有一丝甘甜,这也就是大家说的“5秒回甘”。正因为它“初食极酸涩,良久乃甘”,所以得名余甘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神奇口味”产生,是因为油柑中含有较高的鞣酸、有机酸以及酚类物质、多糖等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鞣酸是导致出现涩味的主要成分,油柑的鞣酸含量约为45%,这含量可不低!我们平时吃的口感比较涩的柿子,含量最高也就4%以上。涩其实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触感,当鞣酸接触到舌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涩,这是因为鞣酸会让唾液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团,从而增加了表面摩擦力。一般情况下,越是成熟度低的食物鞣酸的含量就越高,吃起来就会越涩。这是植物的一种防御手段,避免自己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被动物吃掉(因为这样就会“英年早逝”,不能散播成熟的种子,就会没有后代)。另外,油柑中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包括苹果酸、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乳酸、草酸、乙酸,它们是油柑酸味的主要来源。回甘时候出现的一股甘甜,可能是因为鞣酸和唾液蛋白质凝结成的物质慢慢褪去,涩味逐渐消失后甜味才被我们感受到,回甘的效果就出现了。油柑的营养怎么样?油柑有“生命之果”的美称,营养还是挺不错的,含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镁、锌、硒等营养。其中维生素C含量很优秀,《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油柑的维生素C含量为62mg/100g,根据这个含量,吃两三把就能补充一般人群每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近60%了。一把油柑约100克。图源:作者拍摄有文献数据显示,有些油柑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大多超过了100mg/100g,有研究人员对比了9个不同品种的油柑,包括“特甜”“TZ1”“BLG1”“兰丰1号”“榕甜”“甜种”“玻璃甘”“青皮”“饼甘”。结果显示:这9个品种中,维生素C含量最低的是甜种,含量为98.3mg/100g;最高的是饼甘,含量为267.7mg/100g,这含量是橙子的近8倍呢。根据文献中的数据,油柑的矿物质钾、镁含量也都不错,分别为76.3mg/100g~251.7mg/100g、19.2mg/100g~46.5mg/100g,我们平时吃的香蕉钾和镁的含量分别是256mg/100g、43mg/100g,饮食中多摄入钾和镁,对平稳血压有帮助。另外,油柑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比如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等,不仅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在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调控血糖等方面也都很有帮助。至于油柑的热量,仅为45kcal/100g,还没有苹果高呢。每天来1把,减肥的小伙伴不用担心会发胖!油柑是“窜稀神器”?随着油柑饮品的爆火,吸引了很多人尝试它的美味,减肥的小伙伴更是把它誉为了“窜稀神器”“刮油神器”,号称喝了以后能“一泻千里”,助减肥一臂之力。油柑真有这么厉害吗?吃了就必须得跑“WC”?其实,这事因人而异。有的人吃油柑可能会有些胃肠不适的反应,而有些人吃完状态依旧。要想促进排便,要么就是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要么就是含有一些多糖成分,会刺激肠道产生排便反应。油柑中这两种成分含量如何呢?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油柑的膳食纤维含量挺高的,仅仅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就高达3.4g/100g,是苹果和火龙果的近2倍呢。不过,也有文献对比了9个油柑品种的膳食纤维含量,几乎都在1.2g/100g~1.9g/100g之间,这含量并不突出,和我们平时吃的芒果、橘子、苹果差不多。至于多糖含量,有文献对比了16份油柑,发现其糖含量比较低,总糖含量为3.93%~6.73%;不过也有一些品种的油柑糖含量较高,达到了15%以上,比如南带甘、柴甘、小甜甘品种的糖含量分别高达17.76%、17.52%、19.15%。所以,综合来看,吃油柑是否能促进排便这个事不能一概而论,不仅和个人体质有关,也和品种有关。总结:油柑入口先是酸涩难耐,后又丝丝甘甜,给人带来了奇妙的味觉体验之旅。同时还能为我们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钾、镁等营养。在吃法上,除了能洗干净后直接鲜食,还可以打成果汁、煮水、煲汤、蘸酱油、配茶喝。参考文献[1]杨婉媛,陈晓维,刘杜娟,等.余甘子的生物活性及加工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2,49(07):120-130.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2.07.016.[2]王建超,何银莺,刘鑫铭,沈朝贵,陈发兴,郭林榕.我国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综合品质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3):125-135[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4]王建超,陈志峰,刘鑫铭,陈婷,郭林榕.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果树学报,2018,35(1):108-117[5]王睿文.余甘子果实生理品质及其耐贮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22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229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