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速度是地球270倍 7年后人类再次发现白矮星双星系统

自转速度是地球270倍7年后人类再次发现白矮星双星系统新发现的白矮星双星系统由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和一颗M型矮星组成,该系统轨道周期仅约4小时,白矮星自转周期略长于5分钟,自转速度大约是地球的270倍,与此同时,这一系统还在产生脉冲信号。资料显示,白矮星是恒星耗尽核燃料后进入的演化最终阶段之一,因此也被称为“恒是化T”,它们体积小密度大大小通常与地球相近,但质量却比地球大20万倍。白矮星的行为,与普通恒星非常不同,以行星和恒星为例,当它们的质量增加时,它们就会变大。然而,白矮星正好相反,随着质量的增加,它们会变小,白矮星质量越大,电子挤压得越紧,恒星就会变得越小、密度越大。高密度意味着白矮星的结构也很奇怪,它的大气层极其稀爆,由氢气组成,偶尔也有氦气,一颗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50万度,内部温度更高,所以白矮星需要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中心才会冷却成固体。随着碳原子和氧原子冷却下来,它们形成了晶体。钻石实际上就是碳晶体,所以在这些冷却的白矮星中心可能是一颗地球大小的钻石,白矮星逐渐释放出它们剩余的能量直到形成一个冰冷的、死气沉沉的物质球即黑矮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2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28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地球附近的白矮星周围发现100亿年前的类地行星遗迹

地球附近的白矮星周围发现100亿年前的类地行星遗迹当大多数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用完了可以燃烧的氢,它们就会膨胀成红巨星,然后最终脱落外层,留下一个密集的核心,被称为白矮星。任何可能围绕原恒星运行的行星都很难在这一过程中存活下来,它们的残余物可以被检测到落入并"污染"白矮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天文学家检查了两颗奇怪的白矮星的数据,包括一颗异常蓝色的白矮星和另一颗比大多数白矮星更暗和更红的白矮星。研究这些恒星的光线可以揭示它们的年龄,以及它们的大气层中燃烧着什么元素,进而可以揭示它们曾经承载的行星的构成和类型。被称为WDJ1922+0233的蓝色白矮星被发现形成于大约90亿年前,这意味着它的行星在那之前就存在并面临着它们的启示。这颗恒星的光线显示,行星碎片的成分类似于地球的大陆地壳。这颗较红的白矮星被称为WDJ2147-4035,离我们只有90光年,被发现有大约107亿年的历史,大约在102亿年前成为一颗白矮星。它的光分析显示,它的行星碎片中含有奇怪的元素组合,包括钠、锂和钾。它也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冷的白矮星,其表面温度仅为2777℃(5030°F)。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AbbigailElms说:"红巨星WDJ2147-4035是一个谜,因为吸积的行星碎片非常富含锂和钾,与我们太阳系中已知的任何东西都不同。这是一颗非常有趣的白矮星,因为它较低的表面温度,污染它的金属,它的老龄化,以及它具有磁性的事实,使得它非常罕见。"该团队说,这是我们银河系中已知的围绕白矮星的最古老的行星系统。作为参考,这两颗白矮星的年龄都是我们自己太阳系的两倍以上。这项研究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1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103.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白矮星脉冲星的艺术印象。在这个双星系统中,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右)将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这些高能粒子产生的辐射爆发撞击伴生的红矮星(左),导致整个系统从射电到X射线范围内的脉动。资料来源:M.Garlick/华威大学/ESO这颗新的白矮星脉冲星是由一颗白矮星和一颗红矮星组成的极度接近的双星系统,加在一起可以装进太阳内部,是已知的第二颗同类脉冲星。白矮星是密度极高的恒星残骸,其质量与太阳相当,但体积却只有地球那么小。它们是在低质量恒星燃尽所有燃料、失去外层、内部强烈收缩时形成的。它们也被称为"恒星化石",可以让人们了解恒星演化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脉冲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为人所知,目前已发现3000多颗。它们是快速旋转的强磁中子星,带电粒子被超强电场从表面撕裂,然后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它们会发出从射电到X射线甚至伽马射线范围的辐射,即光。由于恒星的快速旋转,短脉冲辐射会到达地球,这就是它们被称为脉冲星的原因。令科学界大吃一惊的是,2016年人们首次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脉冲星现象。令人惊讶的是,在这颗名为ARScorpii的恒星上,既没有极快的旋转,也没有真正脉冲星的强电场。这颗白矮星是在一个非常接近的双星系统中发现的,它的近邻--一颗类似太阳的红矮星--通过向它的磁场注入粒子来为它提供能量。这就从外部点燃了脉冲星现象,并像频闪镜一样照射着红伴星,使整个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急剧变亮或变暗。这两颗恒星--白矮星和红矮星--靠得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塞进我们的太阳。探索磁场和“发电机模型”决定性因素是强磁场的存在,然而天体物理学家并不知道其原因。解释强磁场的一个关键理论是"发电机模型",它认为白矮星的内核中有发电机,就像地球一样,只是比地球强得多。但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其他白矮星脉冲星,以确定他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在同时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Astrophysics)的两篇新研究中,一个有美国国家天文学研究所(AIP)参与的国际研究小组描述了新发现的白矮脉冲星J1912-4410(eRASSUJ191213.9-441044)。它距离地球773光年,每5分钟自转一圈,比我们的地球快300倍。白矮星脉冲星的大小与地球相似,但质量至少与太阳相当。这意味着一茶匙白矮星的重量约为15吨。白矮星的生命开始于极高的温度,然后经过数十亿年的冷却。J1912-4410的低温表明它已经非常古老了。这项研究证实,正如早期模型所预测的那样,有更多的白矮星脉冲星。J1912-4410的发现还证实了动力模型的其他预测。由于白矮星的年龄很大,脉冲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应该很冷。它们的伴星应该足够近,以至于白矮星过去的引力足以从伴星中提取质量,导致它们快速旋转。对于新发现的脉冲星来说,所有这些假设都成立:白矮星的温度低于13000开尔文,旋转频率很高,约为5分钟,而且白矮星的引力对伴星有很强的影响。合作研究与未来影响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盖亚和WISE的数据寻找候选天体,重点是那些与天蝎座AR性质相似的天体。在观测了几十个候选天体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光变非常相似的天体。用其他望远镜进行的后续观测发现,这个系统大约每五分钟就会向地球发送一次射电和X射线信号。另一个研究小组利用Spectrum-X-Gamma卫星上的eROSITAX射线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了近距离的白矮星/红矮星对。这两个小组联合起来进一步研究他们的新发现。"我们很高兴能在SRG/eROSITA进行的X射线巡天中发现这个天体,"AIPX射线天文学组组长、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Astrophysics)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AxelSchwope博士指出。"利用欧空局的XMM-Newton卫星进行的跟踪观测显示了高能X射线区域的脉冲,这是将该天体确定为白矮星脉冲星所缺少的最后一个证据。这证实了这个新天体的不寻常性,并将白矮星脉冲星确定为一个新的类别,尽管目前只有两个成员"。华威大学物理系的IngridPelisoli博士是《自然-天文学》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她补充说:"磁场的起源是天文学许多领域的一大未决问题,对于白矮星来说尤其如此。白矮星的磁场可能比太阳的磁场强一百万倍以上,而动力模型有助于解释其中的原因。J1912-4410的发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51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5191.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白矮星停止冷却的原因 这对以前的理解提出了挑战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白矮星停止冷却的原因这对以前的理解提出了挑战翻开任何一本天文学教科书,在有关白矮星的章节中,你很可能会了解到它们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冷却的"死星"。之所以会冷却,是因为白矮星的核热源已经耗尽。在经典的图片中,这会导致白矮星内部的高密度等离子体冻结,从而导致恒星从内向外凝固。反思白矮星物理学然而,该研究所自然科学学院马丁-A.和海伦-乔尔坚(MartinA.andHelenChooljian)成员程思豪(SihaoCheng)于2019年发表的一项对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Gaiasatellite)数据的分析与这一标准图景相矛盾。它表明,一些白矮星实际上在数十亿年(占宇宙年龄的很大一部分)内都保持高温。这一发现曾让理论家们困惑不已,但今天的新论文可能会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程说:"为了让这些白矮星停止冷却,它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产生额外的能量。虽然我们起初不确定这个过程可能是什么,但现在我们对它是如何发生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认识是程思豪、华威大学的安托万-贝达尔(AntoineBédard)和维多利亚大学的西蒙-布劳因(SimonBlouin)合作得出的。白矮星V391Peg的示意图。资料来源:ChrisLaurel,Celestia他们提出,在某些白矮星中,内部的致密等离子体并不是简单地从内向外冻结。相反,冻结后形成的固态晶体密度比液体小,因此开始向表面漂浮。当晶体向上漂浮时,它们会将较重的液体向下置换。密度较大的物质向恒星中心的移动释放出引力能量,这种能量足以中断恒星的冷却过程数十亿年。这一发现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它所涉及的物理学原理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白矮星内的冰冻晶体是漂浮而不是下沉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行为比作漂浮在水中的冰块。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某些白矮星上而不是其他白矮星上,目前还不确定,但作者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恒星的成分造成的。"有些白矮星是由两颗不同的恒星合并而成的。当这些恒星碰撞形成白矮星时,会改变恒星的成分,从而形成浮游晶体,"布劳因说。发现的意义白矮星通常被用作年龄指标:白矮星的温度越低,它的年龄就越大。然而,由于在一些白矮星中发现了额外的冷却延迟,一些特定温度的恒星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老几十亿年。更好地了解白矮星的年龄和其他方面,将有助于科学家重建银河系的形成过程。程补充说:"我们的工作将需要对天文学教科书进行更新。我们希望它还能促使天文学家重新评估计算恒星群年龄的方法。"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332.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332.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一些白矮星会因为引力能量的释放而停止冷却

研究发现一些白矮星会因为引力能量的释放而停止冷却翻开任何一本天文学教科书,在有关白矮星的章节中,你很可能会了解到它们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冷却的"死星"。维多利亚大学(UVic)及其合作伙伴利用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Gaiasatellite)提供的数据,揭示了白矮星群体在80多亿年里停止冷却的原因。维多利亚大学联合首席研究员、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国家研究员西蒙-布劳因(SimonBlouin)说:"我们发现,所有白矮星都是死星的经典描述并不完整。这些白矮星要想停止冷却,就必须有办法产生额外的能量。我们不确定这是如何发生的,但现在我们对这一现象有了解释"。了解白矮星的年龄和其他方面有助于科学家重建银河系的形成过程。布劳因与华威大学的安托万-贝达尔(AntoineBédard)和高等研究所的研究员程思豪合作,利用2019年的盖亚数据得出了这一发现。欧洲航天局盖亚太空观测站拍摄的银河全貌。图片来源:ESA/Gaia/DPAC;CCBY-SA3.0IGO。致谢:A.Moitinho.在白矮星中发现新的能量银河系中超过97%的恒星最终会变成白矮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些恒星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耗尽核能之后,它们会停止产生热量并冷却下来,直到内部的高密度等离子体冻结成固体状态,恒星也就从里到外凝固了。这个冷却过程可能需要数十亿年。根据这篇新论文,在一些白矮星中,内部的致密等离子体并不是简单地从内向外凝固。相反,冻结后形成的固态晶体密度比液体小,因此想要漂浮起来。当晶体向上漂浮时,它们会将较重的液体向下置换。较重的物质向恒星中心的迁移释放出引力能量,这种能量足以中断恒星的冷却过程数十亿年。华威大学研究员贝达尔说:"这是在任何类型的恒星中首次观测到这种传输机制,这令人兴奋,因为我们并不是每天都能发现全新的天体物理现象。"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在某些恒星上,而不是其他恒星上,这一点还不确定,但布鲁因认为这很可能是恒星的成分造成的。"有些白矮星是由两颗不同的恒星合并而成的。当这些恒星碰撞形成白矮星时,会改变恒星的成分,从而形成浮游晶体,"布劳因说。白矮星通常被用作年龄指标:白矮星的温度越低,它的年龄就越大。然而,由于在一些白矮星中发现了额外的冷却延迟,一些特定温度的恒星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老几十亿年。布劳因补充说:"这一新发现不仅要求修订天文学教科书,还要求天文学家重新审视他们用来确定恒星群年龄的过程。"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76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760.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发现有些白矮星数十亿年来持续发光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些白矮星数十亿年来持续发光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白矮星数十亿年来一直发光的原因:这是一个核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较轻的晶体上升,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从而平衡能量并保持表面亮度。西蒙-布劳因(SimonBlouin)与华威大学和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合著者共同进行的最新研究揭示,在这些行为怪异的恒星内核中,密度较低的晶体形成并上浮,而密度较高且含有重杂质的液体则下沉。这种固液蒸馏过程中断了数十亿年的冷却,解释了所观测到的延迟白矮星异常群体的所有特性。恒星生命周期与白矮星冷却恒星的生命周期始于气体星云,在那里,引力开始把物质拉到一起,直到物质聚集到一定数量,新太阳的内核开始把氢核熔合在一起,并向宇宙发出光。最终,大多数恒星都会耗尽核燃料,脱去外层进入行星状星云,最后变成地球大小的白矮星,不再进行核聚变。由于没有核聚变的燃料源,人们预计这些恒星在剩下的时间里只会冷却。这些关于冷却的假设为白矮星年龄的估算提供了依据,进而影响了我们对银河系形成的理解。由欧洲航天局(ESA)运营的盖亚(Gaia)从地球轨道对天空进行观测,绘制出最大、最精确的银河系三维地图。这张图片显示的是盖亚根据对近17亿颗恒星的测量结果绘制的银河系全天空视图。图片来源:ESA/Gaia/DPAC,CCBY-SA3.0IGO盖亚卫星观测和研究成果白矮星冷却的预期与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的观测数据相冲突,盖亚卫星在2019年的观测数据显示,白矮星群体在超过80亿年的时间里显然能够停止冷却,这几乎是地球年龄的两倍,也是宇宙大爆炸以来年龄的一半以上。布劳因和他的合作者的发现解释了白矮星持久发光的原因--"蒸馏过程"(轻晶体形成并上浮,而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导致引力能量的释放。这一过程输出的能量几乎完全平衡了白矮星向太空辐射的能量,使其表面光度和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展望未来,"布劳因解释说,"在利用白矮星作为宇宙时钟来测量恒星年龄时,将这一机制考虑在内将非常重要"。西蒙-布劳因的贡献西蒙-布劳因(SimonBlouin)是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CITA)的国家研究员,在维多利亚大学师从福尔克-赫尔维格(FalkHerwig)教授。布劳因于2019年在蒙特利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维多利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的工作采用多种模拟技术来改进白矮星模型。这提高了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恒星作为精确宇宙时钟的能力,有助于推断银河系恒星形成的历史。布劳因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刚刚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他们确定了使延迟白矮星在数十亿年内保持高温的机制,从而解释了白矮星的第二次恒星生命。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042.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042.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小恒星 半径仅约地球7倍

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小恒星半径仅约地球7倍该双星系统由一颗质量为0.74倍太阳质量的碳氧白矮星与一颗质量约为太阳0.33倍的热亚矮星组成。该热亚矮星的半径仅有地球的7倍左右,代表了人类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小的恒星。这样一对极短轨道周期的双星能够在毫赫兹频段产生强的引力波辐射,有望被未来的空间引力波天文台如LISA、天琴以及太极显著探测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双星系统的发现和研究首次验证了通过二次共有包层抛射演化形成低质量热亚矮星的理论通道(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团队于2003年提出)。基于对热亚矮星形成通道的详细星族合成的研究,理论预言通过二次共有包层抛射通道形成的热亚矮星中,应该存在少部分质量低至0.32-0.36倍太阳质量的亚类。这些低质量的热亚矮星通过点燃非简并氦核形成,它们与被广泛认知的通过氦闪点燃简并氦核形成的热亚矮星(约0.45倍太阳质量)具有截然不同的质量分布。在经历第二次共有包层的物质抛射后,这些包含一颗白矮星的热亚矮星双星系统,通过引力波辐射可演化形成轨道周期短至20分钟的极短周期双星系统。但在TMTS巡天观测发现之前,国际上并未观测到完全符合上述观测性质的白矮星—热亚矮星双星系统。TMTS观测系统是王晓锋团队在马化腾基金以及清华大学支持下,建成的一架独特设计的多镜筒光学巡天设备。自2020年正式运行以来,该系统以1分钟的观测频率凝视北半球的宇宙星空。截至2023年底,TMTS累计获得了超过2700万颗恒星的密集采样光变数据,包含大量高价值的短周期变源,TMTSJ0526便是其中光变周期最短的系统之一。在发现该源之后,团队利用位于美国夏威夷的10米口径Keck望远镜和位于西班牙拉帕尔玛岛的10.4米口径GTC望远镜对该源进行了高时间分辨的连续光谱观测,并且使用丽江2.4米望远镜进行时序测光观测。结合高频采样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以及光谱视向速度变化,研究团队分析得出,TMTSJ0526是一颗轨道周期仅有20.5分钟的椭变双星,其中更大、更亮的子星(即可见星)在另一颗更加致密白矮星(不可见星)的潮汐引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艺术家绘制的TMTSJ0526双星系统(北京天文馆喻京川)。图中较大的那颗是热亚矮星,远处较小的那颗是其白矮星伴星。课题组供图通过分析亮度、表面引力、有效温度及质量半径关系表明可见星是一颗低质量、薄包层的热亚矮星。该双星系统包含的低质量热亚矮星、白矮星伴星以及极短的轨道周期均与二次共有包层抛射通道形成低质量热亚矮星(双星)的理论预言相符合。这是TMTS项目继发现18.9分钟蓝色大振幅脉动变星之后,研究成果第二次发表在该期刊。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3-02188-2...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81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813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