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流行病鹦鹉热患者 专家表示人传人很罕见

多地出现流行病鹦鹉热患者专家表示人传人很罕见春季一般都是传染病的高发季,除了流感尤其是甲流,近期我国一些地方又出现了传染性的鹦鹉热,会导致咳嗽、发热、肺部感染等症状,与新冠、流感高度相似。对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进行了解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249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249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北京冠病感染率或超80%

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北京冠病感染率或超80%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研判,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北京的冠病感染率或可能已超过80%。据凤凰财经网消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星期四(12月29日)在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上指出,这次疫情之所以让大众感觉来得特别猛烈,主要基于毒株传播力强以及冬季是呼吸道类疾病高发期等因素。曾光认为,根据过去流脑传播经验,第一波通常会感染30%的人群,但是此次冠病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过预期的,“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曾光指出,北京的感染率可能已经超过了80%,“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可能感染人数在北京市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这是我的一个判断。”既然北京第一波疫情风暴如此之大,第二波会否更危险,曾光对此说,第一波风暴比较大,预示着第二波就很低了,“因为干柴快烧尽了”。年关临近,广大网民最关心的是今年春节能否放心回家过年。对此,曾光说,“完全放心不可能,还是提心吊胆点儿好。”因为,即便短期内冠病免疫屏障比较牢固,也还有流感、肺炎球菌等其他传染病。目前中国境内都集中在冠病防治上,还没有精力研究其中到底掺杂了多少其他传染病。发布:2022年12月30日11:16AM

封面图片

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XBB.1.5不会造成类似第一波的重症高峰

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XBB.1.5不会造成类似第一波的重症高峰中国流行病学专家、卫健委高级顾问曾光说,XBB.1.5在中国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会太快,不会造成类似第一波的重症高峰。根据“央广网”微信公号消息,曾光受访时介绍,从中国范围来看,感染高峰、重症高峰呈现出此起彼伏、逐渐从涨潮到落潮的过程。“这一波疫情的高峰像暴风骤雨一样到来,我也没有想到它来得这么快、这么凶、这么猛。”因此,人们自然会对“第二波”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于XBB.1.5毒株的担忧,曾光说,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病毒的不了解。他介绍说,XBB.1.5变异株在美国的占比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但根据研究,感染该毒株后,死亡率并没有随之大幅上升。随着XBB.1.5逐步在美国占据“优势地位”,冠病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增加,但增高幅度不大。曾光说:“这一情况可以给我国认识XBB.1.5提供一个参考。”“我估计变异株在中国不会掀起大浪,至少最近不会。”曾光认为,XBB.1.5能在美国大范围流行,也有美国人群产生的自然免疫正在消退的影响。但目前,中国正在集中出现感染高峰,疫苗免疫、自然感染两种状态相加,会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群体免疫效果,对国外的变异株不会过分敏感。曾光因此推测:“XBB.1.5在中国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会太快,绝不会像第一波时迅速出现感染高峰,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重症高峰。”不过,曾光也强调,还是要重视实际监测结果,根据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曾光提醒,除了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还要避免感染流感等流行病,警惕病情叠加增加重症风险。他说,今年冬季,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流感的流行高峰。根据中国最近的流感监测结果,今年的流感患病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一倍。曾光介绍,现有研究显示,流感感染后会打开呼吸道门户,增加其它病原体感染几率。冠病病毒感染也是如此。若两者叠加感染,极易增加重症几率。...发布:2023年1月11日1:49PM

封面图片

专家:肺炎支原体已非儿科就诊首因 这三种病要更小心

专家:肺炎支原体已非儿科就诊首因这三种病要更小心前三位分别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比如流感阳性比例已超过40%,同时呈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至于新冠,XBB毒株依然目前的主流。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除了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都有陆续出现。这与以往的流行趋势相符。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等。这些呼吸道的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发烧、浑身乏力的症状。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北方地区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是在夏秋季流行,每三到七年会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它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时表现为剧烈、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头疼、流涕、咽痛、耳痛等。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没有预防疫苗。流感以冬春季多见,以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随后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和肺部体征,甚至出现全身症状。流感在影像学上与支原体肺炎有一些相似之处,通过检测甲型或者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和核酸可以区分。对于秋冬季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从中医学治未病的角度有三点建议:一是饮食寒热均衡。多吃温热而有营养的食品,忌饮食不洁。饮食要规律,少吃过于辛辣、刺激或者过于甜腻的食物。二是适当锻炼。锻炼要适度,感到身上微微出汗即可。尤其是中老年人,切忌运动到大汗淋漓。运动后不宜马上喝凉水或者冰水,以及汗出当风。三是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过劳和过逸都会耗伤人的正气,导致外感病的发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89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8965.htm

封面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去世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去世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于安徽黄山。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吴尊友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1991年至1992年,吴尊友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尊友回国开始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2003年,又参与“非典”(SARS)防治工作。2005年,吴尊友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吴尊友即参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为公众所熟悉2023年1月,吴尊友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27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2705.htm

封面图片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在,目前肺炎支原体已非儿科就诊首因,前三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在北京,目前肺炎支原体已非儿科就诊首因,前三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合胞病毒上升到第三位。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病人感染后多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合胞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8天,向体外排毒可以持续1-3周。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呼吸专科主任医师高薇薇表示,合胞病毒的传染性约是流感的2.5倍,如果儿童在0-1岁这一阶段出现合胞病毒严重感染,可能对其肺功能影响比较严重,甚至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一些区别。目前我国尚无上市的合胞病毒疫苗和特效治疗药。合胞病毒可以重复感染,也易发生家庭传播,在暂无疫苗和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应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预防感染。来源:

封面图片

防止未来大流行病的有效方法:保护自然栖息地

防止未来大流行病的有效方法:保护自然栖息地因此,它们可能会向城市和农业地区的人类靠拢。通过分析蝙蝠的行为、分布、繁殖和食物供应的数据,以及气候、栖息地丧失和其他环境条件的记录,该研究能够预测亨德拉病毒(一种可能对人类致命的疾病)何时会从果蝠蔓延到马,然后蔓延到人。研究人员发现,在冬季它们的自然栖息地食物丰富的年份,蝙蝠从农业区搬到了原始森林中觅食,并远离了人类社区。第二篇论文发表在《生态学通讯》上,利用《自然》研究的数据揭示了蝙蝠排泄更多或更少病毒的生态条件。虽然以前的研究显示了栖息地的丧失和病原体溢出的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但这些研究一起首次揭示了此类事件的机制,并提供了预测和预防的方法。SARS-CoV-2、SARS-CoV-1、Nipah、Hendra以及可能的Ebola都是病毒从蝙蝠溢出到人类的致命例子,有时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之后。在人类中,亨德拉病毒的致死率为57%,尼帕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100%--尽管在人类中的传播效率很低。康奈尔大学公共和生态系统健康系教授、两项研究的高级作者RainaPlowright说:"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如何能够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病。不幸的是,保护或恢复自然很少是讨论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这篇论文能将预防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带到对话的最前沿。"Plowright及其同事正在调查这项研究中发现的基本机制是否适用于其他病原体从野生动物蔓延到人类的例子。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1996年至2020年澳大利亚亚热带地区的数据集,描述了果蝠种群的位置和规模、它们觅食的地貌、气候和厄尔尼诺事件、食物短缺的年份、蝙蝠繁殖率、蝙蝠进入康复设施的记录、冬季提供花蜜的森林的栖息地损失,以及现有冬季森林的开花年份。科学家们随后创建了计算机模型(称为贝叶斯网络模型)来分析这些数据,他们发现有两个因素推动了溢出效应:栖息地的丧失将动物推向农业区和气候引起的食物短缺。在厄尔尼诺事件(太平洋的高温)发生后的几年里,蝙蝠赖以采蜜的树木的花蕾在随后的冬季未能开花,导致了他们的群体性食物短缺。人类为了农田和城市发展而破坏森林栖息地,使得在冬季为蝙蝠生产花蜜的森林很少。由于食物匮乏,大量的蝙蝠群体分裂成较小的群体迁移到农业和城市地区,那里的杂草物种和无花果、芒果和遮荫树提供了庇护所和可靠但不太营养的食物来源,而不是花蜜。当因缺乏食物而受到压力时,很少有蝙蝠成功地养育它们的幼崽。根据《生态学通讯》的论文,它们也传播了病毒,可能是因为它们需要通过引导能量离开它们的免疫系统来保存能量。此外,迁往新的冬季栖息地的蝙蝠,如农业区,比传统冬季栖息地的蝙蝠散布更多的病毒。在农业地区,当尿液和粪便掉到马匹吃草的地上时,病原体可能会传播,导致亨德拉病毒感染。马匹作为中间人,偶尔会将病毒传播给人。令他们惊讶的是,Plowright及其同事发现,当剩余的桉树群在冬季开花时,大量的蝙蝠会涌向这些地区。在这些开花事件中,病原体溢出马上就完全停止了。"我们把这些数据放到网络模型中,发现我们可以根据气候、食物的可用性和蝙蝠的位置来预测溢出的集群,"普罗莱特说。"我们表明,当剩余的栖息地产生食物时,溢出就会停止,因此,停止这些事件的可持续方式可能是保护和恢复关键栖息地。"自2003年以来,研究人员注意到大型游牧栖息地逐渐减少,而在农业和城市地区出现了许多较小的栖息地,在研究期间增加了5倍。蝙蝠越来越少地大量返回它们不断缩小的原生栖息地。这可能是因为在冬季提供花蜜的森林已经被广泛地砍伐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77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774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