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据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透露,卫星已进入正样的最后研制阶段。科学家从龙虾眼睛奇特的聚焦成像原理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新型X射线望远镜,同时具有超大观测视野和更高的探测灵敏度。正是得益于采用了龙虾眼望远镜技术,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以对目前知之甚少的软X射线波段进行大视场、高灵敏度、快速时域巡天监测。它可以捕捉超新星爆发出的第一缕光,帮助搜寻和精确定位引力波源,发现宇宙中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和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宇宙中有很多壮观和神奇的暂现源和爆发源,它们大多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辐射巨大的能量,在X射线波段呈现复杂的亮度变化,时隐时现,例如正在吞噬恒星的黑洞、恒星死亡时绽放的灿烂“烟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X射线成像实验室自2010年起开始研发龙虾眼X射线成像技术,经过多年关键技术攻关,终于获得突破,全面掌握了该项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团队在2022年7月发射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上开展了技术测试验证,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了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保罗·布赖恩高度评价了这项技术,认为它将对宇宙X射线监测带来变革性推动,也显示了爱因斯坦探针巨大的科学潜力。...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97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975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如何捕捉“宇宙焰火”?这颗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卫星从龙虾复眼受到启发

如何捕捉“宇宙焰火”?这颗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卫星从龙虾复眼受到启发爱因斯坦探测器将于2024年初发射升空,它已开始执行任务,其先进的X射线望远镜展示了令人鼓舞的首照图像,旨在与国际伙伴合作探索充满活力的宇宙。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这幅X射线光下的银河全景图是爱因斯坦探测器在太空中进行校准和测试活动时拍摄的。在这次长达11个多小时的测试观测中,卫星探测到了各种会产生X射线的天体。由于航天器新颖的龙虾眼光学系统的工作方式,每个天体都被拍摄成一个紫色的十字。X射线观测结果显示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地面望远镜绘制的银河系光学图像之上。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由12个模块组成,覆盖3600多平方度的天空。这颗卫星可以在围绕地球运行的三个轨道上捕捉整个夜空。在监测天空时,该任务将发现来自超新星、落入黑洞的物质甚至中子星碰撞等强力事件的X射线。后续X射线望远镜(FXT)随后可以放大这些天体,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资料来源:EPSC、NAO/CAS;DSS;ESO这张图片展示了爱因斯坦探测器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测量机制。来自宇宙的X射线进入望远镜,沿着方形管道进入CMOS光探测器,在那里形成"正"字形图像。有些X射线不会与方形管的管壁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在探测器的任何位置。不过,大部分X射线会在管壁上反射。只被顶壁或底壁反射的X射线会在探测器上形成一个水平条。同样,只在左墙或右墙上反射的X射线会在探测器上形成竖条。最后,X射线会同时在两面墙壁上反射,这些双面反射的射线最终会在图像中间产生强烈的信号。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半人马座欧米茄星是银河系中最大的星团,质量是太阳的一百万倍。在爱因斯坦探测器进入太空的头几个月里,对这个著名星团的观测有助于测试和校准卫星的成像质量。双星系统由恒星与黑洞或中子星伴星组成,当恒星的物质落到重伴星上时,就会产生X射线。许多这样的系统都以半人马座欧米茄星为家,使它在X射线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后续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了球状星团的结构和核心区域。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探测器测试和校准活动中拍摄的X射线光下的PuppisA图像。PuppisA是4000年前发生的超新星爆炸的残余物,中间的亮点就是这颗残余恒星。它周围的云状结构来自超新星爆炸时产生和排出的热物质。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后续X射线望远镜(FXT)拍摄了这张照片。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同时,FXT还提供了该光源的光谱,追踪其光线的能量分布。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找出这颗超新星残骸中存在的元素。来源:中国科学院浩瀚宇宙中,遥远暗弱的暂现源和未知现象好比“宇宙焰火”。为了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科学家是如何从龙虾的复眼受到启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联合研制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早在《宋史·天文志》中就有记载,1054年7月4日突然出现一颗“天关客星”。直到20世纪早期,天文学家终于认定这是一次超新星爆发,而其爆炸形成的壮丽星云,即被誉为“高能宇宙中的灯塔”的蟹状星云。后随X射线望远镜对蟹状星云的观测图像(X射线数据版权EP科学中心)每一次对暂现源的发现和观测都蕴藏着发现未知的可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人类对于此类暂现源的记录可谓寥寥无几。然而即使在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暂现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可预测,只有针对其随机性设计的设备,才有可能大规模发现和研究这些突然出现的天文事件。在这些事件里,海量的能量在一瞬间(相对宇宙年龄来说)释放,会产生大量X射线,这也使得X射线成为观测暂现源最好的窗口。近几十年,尚在运行的X射线卫星中,大视场望远镜一直是发现暂现源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的雨燕卫星、日本的全天X射线监视器,但它们的探测能力已逼近物理极限。【大视场和聚焦成像本是一个矛盾】“暂现源发生率一般较低,因此需要监测更大的宇宙范围,从而可以看到更多天体,发现更多稀有暂现源。”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光学系统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臣介绍,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视场超过3600平方度,覆盖了天区的十一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大视场的X射线望远镜,“如果说以往的相机相当于‘油车’,我们这个最大视场相机相当于‘新能源车’,有着数量级的代际差异。”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子模块装调“有了宽大的视场还不够,还需在大视场中看到目标的精细结构。”中国科学院院士、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负责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胜利说,这本身是一个矛盾,属于复杂性科学,最终通过联合研制团队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大视场中的聚焦成像。这颗科学卫星之所以命名为爱因斯坦探针,因为其科学目标主要是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除了发现宇宙中的X射线暂现天体,探索宇宙中沉寂的黑洞、恒星耀发、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对应体等,同样都离不开兼具大视场和高灵敏度的巡天望远镜。【把一个个设想变为可能】龙虾有着反射式复眼,每个单眼可以将入射进来的光反射出去,即使在光线较暗的水中,也有着较强的聚光能力。借鉴龙虾眼的独特构造,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由12个望远镜模块组成,定位精度小于1角分。每个龙虾眼的镜片上有近100万个细孔,每个细孔比头发丝还要细,而这样的镜片就有432个。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微孔龙虾眼X射线聚焦成像技术的大规模空间应用。装调中的龙虾眼光学系统“这台望远镜在7年前仅仅只有概念和设想,确实非常富有挑战。如今作为国际上首个且唯一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相比在轨工作的其他X射线望远镜,视场提升好几个数量级,灵敏度高出一个数量级,有可能给时域天文学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主任设计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小进说。“我们还面临了业界前所未有的速率挑战,探测器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每秒产生25部1G的电影,将如此海量的数据直接传输到地面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极其复杂的星上预处理算法,将原始数据压缩了几万倍。”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件主管、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薛玉龙说。最紧张的时候,这支平均年龄35岁以下的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从清晨奋战到凌晨3点,还要做到“零差错”。48片探测器、每片有600多根键合线,60块电路板、每块有323个焊盘,一次次检查,一次次记录留存,来不得半点疏忽。“这些年经过的艰难险阻还历历在目,整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以后不管面对多大困难都不会害怕。”孙胜利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898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8984.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成像观测

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成像观测据悉,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大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观测结果。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X射线龙虾眼聚焦成像技术,并实现了在轨实验验证。其中,首批结果以《首次龙虾眼聚焦望远镜的大视场X射线在轨观测》(FirstWideField-ofviewX-RayObservationsbyaLobster-eyeFocusingTelescopeinOrbit)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JournalLetter)上。资料显示,传统的X射线聚焦望远镜观测视场很小,一般在1度以下。40多年前,国际上提出了微孔龙虾眼成像的概念,可以实现大视场的X射线聚焦成像。尽管光子接收面积远小于传统的望远镜,龙虾眼望远镜具有大观测视场的优势,可以对一个大的天区范围内天体的活动同时进行监测,是X射线时域天文学追求的下一代设备。然而,由于研制困难,这一目标长期未能实现。据了解,近二十年多来,国际上几个空间科学机构及实验室均在开展微孔龙虾眼技术的研发。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张臣和凌志兴为带头人的团队自2011年开展了关于这一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天文联合基金支持下,国家天文台与北方夜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指标国际领先的微孔龙虾眼器件。在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国家天文台研制出龙虾眼聚焦镜,并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集成研制出完整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作为中科院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WXT载荷的实验模块之一。该设备的关键器件,包括龙虾眼聚焦镜和由大阵列CMOS传感器组成的焦面探测器,均为我国自主研发。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将创新性的CMOS应用于空间X射线天文探测。7月27日,该实验模块(后命名为莱娅)搭载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升空。作为EP卫星WXT探路者,莱娅的观测视场可达340平方度(18.6度x18.6度),是国际上首个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望远镜,其视场大小比国际上传统的聚焦望远镜提高了至少100倍。国家天文台EP卫星科学中心利用莱娅的在轨开机测试观测,首次获得了一批天体的大视场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结果显示,单次(约13分钟)的观测能够同时探测到多个方向上的X射线源,包含黑洞和中子星X射线双星。同时,科研人员从数据中可获得这些天体X射线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天体的X射线能谱。观测结果与仿真结果高度一致。莱娅创新的、独一无二的宽视场聚焦成像能力及其所验证的龙虾眼望远镜的广阔科学潜力,引起了国际同行关注。在轨测试完成后,莱娅迄今已开展了三个多月的在轨定标实验和部分科学观测,并开始取得初步科学成果。例如,莱娅发现了一例恒星的超级X射线耀发,并引导了NASA的SWIFT和NICER空间望远镜进行跟踪观测;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的余辉辐射;完成了1/2全天X射线天图的测绘。未来,莱娅将开展常规科学观测,预计每半年可获取一次完整的全天X射线天图,发现新的X射线暂现天体和爆发天体,并将开展引力波X射线对应体的搜寻。据介绍,中科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的目标是通过快速发射验证空间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助力空间科技创新;孵化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空间探测仪器和项目。卫星平台及载荷的经费均为自筹。莱娅的这一成果也表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达到了预期目标。...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3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377.htm

封面图片

“令人印象深刻”: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令人印象深刻”: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EP-WXTPathfinder(探路者)是一个最终将成为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Probe,或EP)上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一部分的模块的实验原型,最近发布了它的第一批成果。这些结果包括银河系中心的一个部分的800秒X射线延时照片,这是我们自己的银河系核心的一个密集区域。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382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3821.htm

封面图片

历经 14 年科研攻关,我国种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国产芯”

历经14年科研攻关,我国种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芯”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李奎教授团队联合山东蓝思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日照市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共8家国内优势单位自主培育的高效优质蓝思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蓝思猪配套系的选育成功,打破了种猪高度依赖国外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种猪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也为我国大量引进猪种的改良提升提供了重要技术和宝贵经验。(澎湃)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打造观测宇宙的“龙虾眼”

中国科学家打造观测宇宙的“龙虾眼”大自然让龙虾进化出奇异的眼睛,继而又启发科学家设计出特殊的望远镜,让人类能够观测宇宙中出没无常、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近日介绍,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一台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已成功获得一批天体的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19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1925.htm

封面图片

格力回应花1个亿给矿工造20台空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格力回应花1个亿给矿工造20台空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今天,格力空调官方进行了科普。我国很多开采矿井都属于四十年以上的老井,开采深度一般在800~900米左右,瓦斯、地热、矿压、水害等各类灾害并存。矿工处于“蒸笼”工作环境,中暑、脱水、患湿疹、皮肤溃烂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矿工干活衣服都能拧出水,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对矿工身体健康危害影响很大。2020年,平煤神马集团向董明珠提出需求:想要借助格力的相关技术,帮助开发一款专供煤矿使用的空调。经过大量实地调研,2020年格力与平煤联手开始进行矿井空调的研发。格力研发投资超过了1个多亿,平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在一年后,成功研发出了矿井空调。机组设备完成了压缩机防爆、阻燃试验等8大类机组检测试验、80余项严格的考核试验。格力空调表示,该套设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改善深井热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1年8月格力矿井空调在平煤十矿完成安装调试。设备运行后,矿井内掘进面温度低于28℃,相对湿度约60%,巷道温度较之前降低了大约10℃,相对湿度下降30%。格力矿井空调不仅改善了深部矿井职工的作业环境,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减少了矿井因夏季高温高湿影响造成的工作面停工,为深部资源开采增加了有效生产时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5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56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