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卫报》评出2022年十大科学进展 中国吸入式新冠疫苗入选

英《卫报》评出2022年十大科学进展中国吸入式新冠疫苗入选1、DART拦截小行星和猎户座任务6500万年前,恐龙在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后灭绝。人类能做些什么以避免类似灾难发生?今年10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碰撞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并改变其原有运行轨道。这表明,人类有能力改变即将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的轨道。11月21日,猎户座飞船外可见的月球背面。此外,月球作为新一代宇航员的首选目的地登上热门新闻榜。NASA和欧洲航天局的联合项目“阿尔忒弥斯”计划开始了将人送上月球的行动。任务的第一阶段“猎户座”太空舱于11月中旬发射,并于近期成功返回地球。太空舱被设计成最多可容纳6名宇航员,最终,一组宇航员将在2025年登上月球。2、新冠大流行推动疫苗研发加速新冠大流行期间,疫苗研发的速度前所未有。例如,英国8月批准莫德纳二价疫苗用于成人新冠加强针接种,该疫苗针对新冠原始毒株以及奥密克戎变异株而开发。它既能补充免疫能力,又能扩大免疫力。又如中国启动无需打针的吸入式新冠疫苗,它可诱导黏膜免疫,并可能提供针对呼吸道病毒的长期保护。对于有“针头恐惧症”的人来说,这类疫苗更具吸引力。3、人工智能助力抗生素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人工智能改变了分子生物学领域。今年,几个研究小组报告了首次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来识别新型抗生素药物。今年,多个团队报告使用AI来制造新型抗生素药物。例如,中国科学院的马越和他的同事使用最初为自然语言处理开发的机器学习技术来识别由人类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编码的抗菌肽。该算法识别出2349个潜在的抗菌肽序列。216个多肽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其中181个具有抑菌活性。诸如此类的研究有望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最可怕的病原体威胁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治疗方案。4、推动全球平等获得早期灾害预警尽管科技能让人们提前预警自然灾害,但今年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仍造成巨大的死亡和破坏。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致力于推动世界平等获得早期预警的努力。早期预警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以便采取行动,防止悲剧发生。人们需要平等地获得多年前开创的预警技术和系统,关键的是分享信息并对随之而来的警告采取行动。5、包容性科学的进步今年,在治疗镰状细胞病方面取得了微小但重要的进展。虽然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一进展为世界各地数百万人带来希望。受镰状细胞病影响的红细胞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今年,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前将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种送上月球,以测试辐射的影响。瑞典的一个研究团队研制首个基于女性身体构造的汽车碰撞测试假人,从而可不再使用缩小版男性假人。这样的发展激发了包容性科学发展的希望,在这种科学中,性别、种族和地点既不享有特权,也不被排斥。6、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揭晓今年,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颁给了4名年轻数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詹姆斯·梅纳德是获奖者之一,他对解析数论作出了贡献,在理解素数的结构和丢番图近似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乌克兰数学家马林娜·维亚佐夫斯卡也是获奖者之一,她是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证明了E8格在8维中提供了相同球体的最密集堆积法,并对傅立叶分析中的相关极值问题和插值问题作出了进一步贡献。7、新技术改变细胞生物力学研究癌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早期症状通常与细胞硬度的变化有关。今年,来自德国和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一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利用布里渊显微镜测量细胞硬度的方法。这项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减少了光损伤,该方法现在广泛适用于观察活动物细胞机械性能的变化。这种方法将为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强大的工具。它还将彻底改变科学家如何测量和跟踪细胞在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机械变化,并极大地提高人们对机械力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8、诺奖颁给伟大的量子纠缠“远距离的幽灵作用”——这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的量子纠缠,即两个量子粒子必须被视为一个单一实体,因为即使它们相距很远,影响其中一个也会影响另一个。今年10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三位量子信息科学的先驱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理解量子纠缠方面的贡献。这一发现也为量子计算机的突破奠定了基础,未来可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9、企业提出“自然向好”愿景近期,《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次会议将为从现在到2050年的自然恢复设定方向。与此同时,各企业正在作出大胆的承诺,要变得“自然向好”,这意味着他们的活动总体上应该是有利于自然的。加安巴托维镍矿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矿山,负责该矿山的企业承诺不会因其运营而使自然环境变得更糟。今年,英国班戈大学的凯蒂·德文尼什团队研究发现,该矿山通过减缓其他地方的小规模农业造成的森林砍伐来补偿矿区的森林砍伐,并表明生物多样性抵消有助于减轻重大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项研究是科学家如何对公司的环境承诺进行彻底和独立评估的典范,将帮助人们更好追究责任,扭转自然损害的趋势。10、电池快充技术取得进步根据10月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王朝阳院士团队首次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10分钟极速充电。这突显了电池化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迎接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图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布里斯托尔湖提取锂。今年还有基于廉价、充足的钠而不是昂贵而相对稀有的锂电池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使这些电池更易回收的方法。电池的基本原理没有改变,但最新版本潜力惊人,而且一直都在变得更好。本文图片均来自英国《卫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596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596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

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院士、魏炜研究员团队基于多年均一微球制备及生物剂型工程的研究基础,研究提出纳微复合递送新理念,并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恒梁、朱力团队合作,最新开发出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可实现多种蛋白抗原疫苗的开发与迭代。目前,这项研究已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并且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出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线发表。(中新网)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吸入式冠病疫苗有助控制病毒

世卫组织:吸入式冠病疫苗有助控制病毒(早报讯)在中国和印度批准本土产品后,世界卫生组织星期三(9月7日)指出,吸入式的冠病疫苗可能有助于控制冠病疫情。中国于9月4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可吸入的冠病疫苗ConvideciaAir,该疫苗由中国民营疫苗制造商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Biologics)制造并通过雾化器给药。印度于9月6日批准了一种由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BharatBiotech)开发的吸入式疫苗,供紧急使用。法新社报道,世卫组织乐见抗击病毒有了新的战线,但也表示希望看到疫苗研究数据,以评估是否批准它们。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说,吸入式疫苗在肺部的呼吸道粘膜中产生免疫反应。他解释说:“这是在病毒进入并造成大量破坏的地方形成第一道防线。”发布:2022年9月8日12:00AM

封面图片

上海启动吸入式冠病疫苗加强接种

上海启动吸入式冠病疫苗加强接种上海市星期三(10月26日)启动吸入式冠病疫苗加强接种。据第一财经报道,上海市新闻办10月25日宣布,根据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上海将对18岁及以上人群启动吸入用重组冠病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预约登记,自10月26日起启动加强免疫免费接种程序。这也是吸入式疫苗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紧急使用授权批准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加强免疫接种。上个月,中国批准了首个吸入式冠病疫苗,由康希诺生物生产。根据接种要求,吸入剂型每次用药剂量为0.1mL。康希诺此前的研究显示,在确保更强的免疫反应前提下,与肌注疫苗相比,吸入式疫苗可以节省疫苗剂量。使用0.1mL或0.2mL吸入式疫苗作为加强的受试者产生的抗体反应明显高于肌注0.5mL灭活疫苗,其用量可低至灭活疫苗的20%。发布:2022年10月26日8:40AM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利用该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动物模型试验显示,该疫苗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相关研究成果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亟须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为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及魏炜研究员团队在多年均一微球制备与生物剂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纳微复合递送新理念,将结构均一可控的缓释微球技术,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恒梁及朱力团队研发的蛋白抗原纳米颗粒结合,成功开发出新型疫苗研制技术。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利用该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技术。利用该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动物模型试验显示,该疫苗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相关研究成果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亟须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为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及魏炜研究员团队在多年均一微球制备与生物剂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纳微复合递送新理念,将结构均一可控的缓释微球技术,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恒梁及朱力团队研发的蛋白抗原纳米颗粒结合,成功开发出新型疫苗研制技术。(科技日报)

封面图片

2023 年度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发布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