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公鼠怀孕实验引发伦理争议,论文作者称已申请撤稿

最近,一则 “公鼠怀孕” 的新闻,让科研的伦理问题再次受到关注和讨论。对于动物实验,科学家们需要考虑哪些伦理问题?为何这一实验会引发人们对科研伦理问题的争论?关于伦理敏感性研究,科学家们应如何展开工作?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知识分子 | “瞒报”还是“保守”?一篇论文引发武汉疫情争议

有批评者认为,论文提到的 “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显示包括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内的论文作者至少在1月初已经掌握了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但外界直到1月20日才了解到病毒可人传人。也有科学家表示,该论文属于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数据采集和分析都是滞后的,为何一定要推演到“隐瞒疫情”。

封面图片

学术不端的影响有多大?可不仅仅只是撤稿这么简单

学术不端的影响有多大?可不仅仅只是撤稿这么简单学术不端在科研圈可是大忌,是指在学术研究、出版和教育活动中违反科研诚信和伦理标准的行为。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造假、抄袭、剽窃、不当署名、重复发表等。《自然》杂志,两次撤稿2020年10月14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RangaDias)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声称发现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室温超导”材料——一种含碳、硫、氢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在267万个大气压下会出现15℃左右的超导电性。这项研究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关于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受到领域内专家的广泛质疑,论文最终于2022年9月26日撤稿。而2023年3月9日,迪亚斯等人又匪夷所思地更进一步,发布了第二篇“室温超导”的研究,这次的材料是镥-氮-氢三元化合物,仅需要1万个大气压就可达到21℃左右的超导电性,然而该论文结果很快被同行证伪,并且发现数据存在大量的问题,论文在2023年11月7日撤稿。在2021至2022年间,罗切斯特大学对迪亚斯的第一篇室温超导论文进行了三次“自查”。第一次调查由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orgeHirsch提出的磁化率数据问题启动,但最终认为没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第二次调查应PhysicaC主编的要求启动,但也未能导致正式调查。第三次调查在Nature表达撤稿意向后进行,但同样未发现需要正式调查的证据。这些自查过程被认为没有充分解决迪亚斯的数据问题,引起了外界对调查过程的失望和批评。2023年3月,迫于多方压力,罗切斯特大学终于组建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对迪亚斯发表的两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以及另一篇撤稿论文结果展开了详尽的调查。近日,这份独立调查得出了最终结论,一份长达124页的调查报告详细地描述了这场“令人震惊的造假历程”。至此,迪亚斯的弥天大谎与学术不端已经盖棺定论,历时三年多、几经曲折的超导风波终于落下帷幕。引发复制热潮的“LK-99”迪亚斯的关于室温超导性研究的两次撤稿事件,是科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不端事件,也迎来了他命运的结局。而“LK-99”室温超导的故事却还尚未落下帷幕。“LK-99”乌龙事件始于2023年7月。由首尔初创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EnergyResearchCentre)的SukbaeLee和Ji-HoonKim领导的团队称LK-99是一种在常压和至少127?C温度下的超导体,并展示了室温环境下该材料在磁体上方半悬浮的照片和视频。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科学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甚至有许多不主要从事超导研究的人也尝试复现LK-99实验结果。然而论文数据给出的三条关于“超导”的证据均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引起了领域内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强烈质疑。他们对该声明的谨慎态度源于对超导电性研究的历史和“室温超导”巨大挑战难度的了解。尽管超导现象已发现百余年,有上万种超导材料不断被发现,但目前常压下超导体的最高临界温度纪录仅为-139?C,远远低于27?C左右的室温环境。接下来,全球的科学团队试图复现LK-99实验的结果。复现是科学方法的基石,是验证新的研究发现有效性的关键一环。然而,各国科学家们尽管进行了多次尝试,尽管有类似半悬浮的实验现象能够被复现,但却没有一个团队能够独立给出韩国团队报道的所有结果,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说明该材料纯度极差,而且根本不超导,甚至可能高温下是完全不导电的绝缘体。这些复现的失败引发了对“LK-99常压室温超导”原始发现有效性的严重质疑。2023年8月《自然》杂志也发表评论提出了质疑,鉴于对“常压室温超导电性”越来越多的质疑以及独立研究团队无法复现结果的事实,韩国超导低温学会也随后发表声明:LK-99的超导电性目前证据不足。截止到目前,该论文的研究团队尚未有进一步的回应或更新的进展报道、复现。无论是迪亚斯的高压室温超导,还是韩国常压室温超导,关于室温超导研究的多次撤稿以及无法复现是关于科学研究挑战和复杂性的一个警示故事。它反映了科学的动态本质,其中声明必须经得起复现和验证的审查,才能被接受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室温超导之所以会这么火,因为在室温下实现超导电性一直是物理学中长期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不仅能极大降低电磁应用中的巨大损耗,还能实现强磁场、高精度探测和各种尖端量子器件。虽然室温超导的问题论文几番撤稿,人们对室温超导梦想的追逐是不会停下脚步的。而在其他领域,又充斥着多少有问题的论文呢?如何防止学术不端?针对学术不端事件,国外的科学家和教育界人士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下面摘录一二,或对我国科研团队避免重蹈覆辙有所帮助。防止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制度、教育、监督和文化等方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1强化伦理教育研究人员培训:对科研人员进行定期的科研伦理和诚信培训,强调数据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可复制性的重要性。学术诚信课程: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开设必修的学术诚信课程,教育学生关于抄袭、伪造数据和篡改数据等行为的后果。2加强研究监督和评审同行评审:加强同行评审过程,确保评审人员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对提交的研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数据共享:鼓励或要求研究人员公开原始数据和研究方法,以便其他科研人员可以验证研究结果。研究透明度:提倡研究透明度,要求研究人员详细记录研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3制定严格的学术不端处理机制明确规定:制定明确的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和处理程序,包括投诉、调查和处罚措施。独立调查:在受到学术不端指控时,由独立的委员会进行调查,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公开处罚:对于证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公开处罚结果,以起到震慑作用。4建立科研诚信文化领导榜样: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为青年研究人员树立榜样。鼓励实质性贡献:改变评价体系,重视研究的实质性贡献而非仅仅是发表的数量或影响因子,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不端行为。开放讨论:鼓励科研人员就伦理和诚信问题进行开放讨论,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警觉性。结语学术不端会对科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损害相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也对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造成了影响。因此,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研诚信是每位科研人员的责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6888.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6888.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至今最冷物质

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至今最冷物质根据发表在《NaturePhysic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日美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制造出至今。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使用激光,限制了30万个原子在光学晶格内的运动。该实验模拟了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哈伯德于1963年首次提出的量子物理模型——哈伯德模型。该模型允许原子展示不寻常的量子特性,包括电子之间的集体行为,如超导(导电而不损失能量)等。研究人员称,他们造出的冷却物质甚至比太空中已知最冷的区域——旋镖星云还要冷,旋镖星云距离地球3000光年,是围绕在半人马座中一颗垂死恒星周围的一团气体云。科学家们认为,旋镖星云正被星云中心垂死恒星喷出的冷膨胀气体冷却,因此此处的温度比宇宙其他部分还要冷,约为1开尔文或零下272摄氏度,仅比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高1摄氏度。但在最新实验中,镱原子的温度比旋镖星云的温度还要低。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室温超导”闹剧宣告落幕 曾经备受瞩目的论文正式被撤稿

“室温超导”闹剧宣告落幕曾经备受瞩目的论文正式被撤稿迪亚斯论文再次被撤稿迪亚斯与其同事们的研究是最新一个被撤回的论文。此前,科技界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室温超导的论文,但均未被成功证明。不过,撤稿事件也给《自然》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自然》杂志的编辑们为什么在审查并撤稿了同一小组早些时候的一篇论文之后,还公开了这项研究。《自然》的撤稿说明迪亚斯发言人回应称,迪亚斯否认了外界对于其研究不端行为的指控。“迪亚斯教授打算将这篇科学论文重新提交给一家具备更独立编辑程序的期刊。”该发言人表示。撤稿“大师”这只是迪亚斯的又一次撤稿事件。不到三年前,《自然》杂志曾发表了一篇迪亚斯与其他科学家(许多是最新被撤稿论文的作者)的论文。该论文描述了一种不同的材料,并且也是超导体,尽管只有在每平方英寸近4000万磅的极高气压之下才能实现。但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一些数据提出了质疑。经过调查后,《自然》不顾作者的反对,同意在2022年9月撤回了这篇论文。今年8月,《物理评论快报》还撤回了迪亚斯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描述了另一种化合物硫化锰的有趣电学性质,尽管它不具备超导性。佛罗里达大学物理学教授詹姆斯·哈姆林(JamesHamlin)告诉《物理评论快报》编辑,论文中用于描述硫化锰电阻的一幅图中的曲线看起来与迪亚斯博士论文中描述另一种材料行为的图表相似。《物理评论快报》聘请的外部专家一致认为,论文中的数据相似度可疑,于是该论文被撤回。与《自然》杂志的撤稿不同,迪亚斯论文的所有九名合著者都同意撤稿。迪亚斯是唯一的反对者,他坚持认为论文准确地描述了研究结果。接着就是最新的超导体论文。在一封署名日期为今年9月8日的信中,11位作者中的8位要求《自然》杂志撤回这篇论文。他们告诉《自然》杂志的编辑:“迪亚斯在准备和提交论文手稿方面没有表现出真诚的态度。”...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2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257.htm

封面图片

Nature论文证实百年猜想:研究发现心脏可以直接控制大脑 放慢呼吸能减轻焦虑

Nature论文证实百年猜想:研究发现心脏可以直接控制大脑放慢呼吸能减轻焦虑其实,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880年,这个猜测就被科学家提出来了。但由于没法单独控制任何变量,就一直没有被证实。现在终于被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搞定了。△ 下为评论文章怎么证明?实验主要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整个过程对于小鼠都无创。首先,科学家对鼠鼠们进行了一番生物改造。他们主要将一种叫做视紫红质(ChRmine)的物质注入它们体内。由于这种物质灵敏度非常高,可以识别穿透力很强的红光,因此小鼠心脏的肌肉细胞开始变得对光敏感。接着,他们又为小鼠设计了一件小背心。这件背心可以发出红光脉冲,可以在不影响小鼠正常活动的情况下,直接让光穿透身体直达心脏。如前面所说,小鼠的心脏在接受到这种光刺激后就会加速跳动。然后,实验就正式开始了。小鼠的心跳在上面的装置下被从正常的660次/分钟提速到了900次/分钟。对于测试场地一:十字迷宫,科学家们发现:相比对照组,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的探索欲望变得有限,更愿意留在上部分的闭合保护区(灰色代表对照组,红色代表被人为提高心跳的实验组)。对于测试场地二:一个方块区,它们的表现也一样,明显避开了中心区域,在那里呆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还没完,科学家又给小鼠们设置了又一实验任务。在该任务中,被限制进水的小鼠非常口渴,于是会愿意去按杠杆获得饮水,不过它们会有被电击的风险。结果就发现,心跳被加速(也是加到900次/分钟)的小鼠在电击概率达到10%的时候,便停止了这种求水行为。相比之下,对照组小鼠要在电击概率达到30%的时候,才会停下。这说明,实验组的小鼠们在心跳加速后,焦虑水平升高了。最后,科学家们也对这些小鼠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发现其中一块叫做“后岛叶”的区域在活跃。这跟小鼠们在遇到来自环境的威胁变得焦虑时触发的脑区一样。说明来自心跳本身的被动加速确实会提高焦虑水平。进一步地,科学家使用另一种视紫红质iC++对该脑区进行抑制后,心脏加速的小鼠果然不再表现得很焦虑,可以继续求水。说明什么?这项实验让“到底是情绪影响身体机能,还是身体机能也能影响情绪”这一被喻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来自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精神病学家SahibKhalsa表示,这项研究的发现可能会对治疗慢性焦虑症有帮助。他说:人们早就知道放慢呼吸会减轻焦虑,但一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似乎看起来有点头绪了。他也补充道,急性焦虑症是否与慢性焦虑是否有着同样的机制,我们也还不清楚。当然,既然心率的增加会加深焦虑,是不是也能影响其他情绪?以及其他身体器官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情绪的波动?——不少科学们表示,他们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77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7705.htm

封面图片

美国科学家被撤稿后再次称创造室温超导 仍面临质疑

美国科学家被撤稿后再次称创造室温超导仍面临质疑据称他们创造出的超导可在室温和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不过这项研究可能会面临严重质疑,部分原因是该团队早期发表的文章声称在15°C下发现了一材料的超导性。研究团队称,他们发现了在实用条件下工作的室温超导。研究人员将氢、氮、镥组成的材料混合在金刚石压砧中,施加不同的压力,测量电阻。在21°C的温度下,材料失去电阻,不过仍然需要约大气压力的10000倍下才能实现材料的超导性能。如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证实,这种材料有望用于现实。在2022年9月26日,《自然》杂志撤回论文,称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现在,此新的研究结果或将面临严格审查。这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不少人觉得这就是骗子,也有网友称好奇这压力他们怎么做的实验,怎么加压的。还是只是理论研究。当时的撤稿声明显示,该研究关键数据处理、分析的有效性受到怀疑,尽管作者坚持认为原始数据能够支持论文的主要结论,但过去两年中其他科学家对研究数据的频繁质疑无疑削弱了论文可信度。佛罗里达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JamesHamlin说:“人们质疑这项研究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理论物理学家JorgeHirsch表示,仅仅是撤稿还不足够,他认为这反而掩饰了该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我认为这里面有大问题,你不能把它视作普通的意见分歧。”迪亚斯和西维拉声称,他们重复了之前的实验,并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大约一年前,我们在高压下复制了一个样本,但由于技术原因,我们无法测量压力,所以我们没有发表。”西维拉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859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859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