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篇文章是我今年读过的最震撼的关于战争和西方视角的文章。一篇来自蓝黄国的左派知识分子,一篇来自叙利亚左派知识分子。强烈推荐!左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今天有两篇文章被爆转,一篇《上海逝者》,一篇《人的忍耐已到极限》。两篇文章的区别是,后者有一个置顶评论:删这篇文章的人不得好

封面图片

知识分子 | “瞒报”还是“保守”?一篇论文引发武汉疫情争议

有批评者认为,论文提到的 “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显示包括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内的论文作者至少在1月初已经掌握了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但外界直到1月20日才了解到病毒可人传人。也有科学家表示,该论文属于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数据采集和分析都是滞后的,为何一定要推演到“隐瞒疫情”。

封面图片

这是关联上一篇文章的。

这是关联上一篇文章的。如果您很有可能遇到被搜查手机的情况——比如在美国机场或者在中国街头——您需要事先删除敏感的通信应用。之后再恢复它。这就需要您有备份以还原数据。本指南介绍:-什么时候需要备份、-备份的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安全备份。详细:https://www.iyouport.org/%e6%98%af%e5%90%a6%e9%9c%80%e8%a6%81%e5%a4%87%e4%bb%bd%e4%bb%a5%e5%8f%8a%e8%af%a5%e5%a6%82%e4%bd%95%e5%ae%89%e5%85%a8%e5%9c%b0%e5%a4%87%e4%bb%bd-whatsapp%ef%bc%9f/

封面图片

看到一个新闻,一篇文章。

看到一个新闻,一篇文章。新闻说某地一些采集核酸样品的工作人员因为防护措施没做好而感染。这个其实提醒我们,反复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员聚集情况,本身存在扩散感染的风险,这个几个月前我在公众号上就写过一篇文章。现在工作人员在密集的采样环境下感染,自然也要考虑同样在这个环境下的被检测的人的风险——这些工作人员是因为在这个环境里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感染的,同样在这里的老百姓一样也有被感染的风险。这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教训,告诉我们核酸不是测得越多、越频繁就越好。另外看到的故事是有人因为想吃鸡火丝,不小心走到医院边上一个密接人员经过的地方,被隔离了两周。我很好奇鸡火丝是什么,但这个可以先放在一边,从长计议。毕竟无论是什么山珍海味,隔离两周的代价未免太高,吃不起。我想提出来的是,为什么需要去隔离这样的纯纯粹粹的路人甲。什么样的人需要隔离,是依据实际暴露程度与感染风险来的。这个人经过的地方,当时没有感染者在。注意在这个地方呆过的人是密切接触者,不是感染者,而且这个人已经被带走了。这种情况下,误入这个区域的人算什么?连次密接都算不上。按现在的防控方案,根本就不需要隔离。这种就是典型的,毫无意义的折腾。从这篇文章的描述来看,这样被拉去隔离的人各种情况都有,甚至包括高危孕妇、刚做完手术伤口尚未痊愈的人,以及有痛风这种基础疾病的人。这些人莫名其妙拉去隔离,出事的风险是多大?我们甚至可以回看不到一个月前贵州转运疫情相关人员发生重大车祸的事情。里面的人按照防控方案,根本不需要去别的地方集中隔离。但就是莫名其妙要到整个省最边远的地方隔离管理。这不是没事增加风险吗?反复大规模做核酸最后在核酸监测点发生传播,以及将没有隔离必要的人强制集中隔离,这些都不是降低疫情风险,只是在增加防疫成本,甚至在增加次生灾害以及疫情本身扩散的风险。

封面图片

鲁迅的好友彭柏山因一篇文章被活活打死感谢来自某频道的投稿!

封面图片

一天发一篇文章,他好像真急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