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6月3日介绍,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6月3日在京主办“202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卢丽华在活动中介绍,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超过45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活动中表示,中国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在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期待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实践与案例。(新华社)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甘肃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短板明显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甘肃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短板明显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甘肃省开展了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指出,甘肃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短板明显。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地。白银市景泰县景宇矿业、昌盛冶炼两家公司违法占用全国重点文物建设控制地带700余亩。甘肃安西极旱荒漠、盐池湾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仍有7宗矿权未退出。违法违规开采破坏生态。白银市景泰县泳泽矿业擅自将地下开采变更为露天开采,违法占用、毁坏林地2400亩,长期没有开展生态修复。靖远县凝灰岩集中开采区多家企业长期越界违法违规开采,大面积压占损毁土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酒泉肃北吐鲁煤矿、狼娃山铁矿等企业也存在压占破坏土地、越界开采等问题。

封面图片

我国初步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

我国初步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生态环境部今天(29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已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问题监督,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并会同相关部门对江苏等12省(区)65个自然保护地进行联合巡查,组织对吉林等15省(区、市)69个自然保护地重点问题整改进展核实调研,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我国加强保护修复候鸟迁飞通道

我国加强保护修复候鸟迁飞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24日发布消息,为全面加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和修复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编制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等目标。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的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当前,我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呈现总体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部分栖息地面临威胁、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资源监测能力亟需加强、社会保护氛围有待提升等问题。

封面图片

国家卫健委:我国职业病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国家卫健委:我国职业病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4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十四五”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结果表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职业病防治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预防的力度不断加大。以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国纳入专项治理企业18.5万家,已完成治理企业7.5万家。开展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实现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重点职业病监测县区及监测病种全覆盖。强化监测与监督执法、危害治理和健康企业建设联动,累计监督检查用人单位92万余家、建设健康企业1.9万家、选树“职业健康达人”6.9万名。二是不断提高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疗康复水平。三是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生态环境部今天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已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

生态环境部今天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已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这位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主要表现在坚持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四统一”。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国、每年一批区域”的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机制,针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成效评估。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问题监督,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并会同相关部门对江苏等12省(区)65个自然保护地进行联合巡查,组织对吉林等15省(区、市)69个自然保护地重点问题整改进展核实调研,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

封面图片

我国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监管协同机制

我国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监管协同机制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我国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监管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生态质量整体性保护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部今年将指导地方在重点流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推动实施跨区域生态保护监管协同合作机制。围绕跨区域河流上下游、湖泊左右岸、山脉南北坡、沙尘源区及传输通道等,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人为活动遥感监测,精准掌握生态本底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查处生态破坏问题。(央视新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