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目标到 2025 年,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 2000 亿元左右

江苏:目标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江苏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制定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全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超过1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以上。到2027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浙江发布元宇宙发展计划,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逾2000亿元】

【浙江发布元宇宙发展计划,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逾2000亿元】近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25年浙江省元宇宙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带动相关产业规模2000亿元以上。据悉,这是继上海、河南外,第三个省级层面的元宇宙专项政策。除了《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外,浙江多个城区也已布局“元宇宙”产业,并给予丰厚资助扶持相关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封面图片

广东:到 2027 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900 亿元

广东: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广东省发布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快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通用产品等产品研发生产,推动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制和应用。发展柔性交互、动态规划路径的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等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加快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推广。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

封面图片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2023 年我国产业规模超 200 亿元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2023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200亿元记者5月10日从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获悉,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200亿美元,新装机量全球占比超过50%。据悉,目前上海已建立起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相关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集成应用企业达到300多家。协会介绍,协作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行业新热点,具有安全性高、人机交互等特性,拥有成本低、易于布署、灵活性高等优势,不仅可以在工业领域应用,还能够在商业服务等领域开拓人机协作新场景,节卡机器人、中科新松、捷勃特等本土品牌企业正逐步成为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主力。(上证报)

封面图片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热情高涨。据高工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中国在人形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热情高涨。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为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2024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但从技术层面出发,仍有不少阻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拦路虎”。至于人形机器人量产难点,短期制约因素为技术,中期因素是成本,长期来看应用场景和生态的搭建是困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因素。(上证报)

封面图片

长江证券: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展稳步推进,关注产业链降本需求有望利好国产供应链

长江证券: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展稳步推进,关注产业链降本需求有望利好国产供应链长江证券研报指出,多家机器人厂商展示人形机器人实际运用,产业量产化进程渐行渐近。人形机器人技术持续优化,若步入量产阶段需进一步关注产业链降本情况。目前人形机器人仍有价值量较大且加工、技术壁垒较高的部件,总体成本处于高位,下游厂商正积极探索降本方案。硬件降本方向优化,不改变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将有利于国产总成及零部件厂商。国内规模化优势明显,对于实现量产的零部件具备良好的降本能力,可以适配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释放节奏和降本要求。

封面图片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举行,专家呼吁推进全产业链协同】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举行,专家呼吁推进全产业链协同】4月9日,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北京举行。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高速发展的关键元年,本届峰会成为管窥这种预期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实现“身体”与“脑子”并进、以及如何通过规模化量产做低价格扩围应用场景等,依然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各地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政策仍在加码,产业和政策暖风之下,业内开始更多关注产业玩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进阶。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表示,政府引导、企业探索、全产业链协同、高校研发投入、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只有这样的全产业链协同,才能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证券时报·e公司)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