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白昼越来越长 火星上的白昼却越来越短

地球上的白昼越来越长火星上的白昼却越来越短InSight(洞察号)是一个固定探测器,从2018年开始在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直到2022年12月它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灰尘覆盖,使其耗尽了能量。它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这颗红色星球的内部,但它也装有一对无线电天线,可以帮助测量火星的自转。这些天线将与美国宇航局的深空网络(地球上的一个设施系统)进行通信。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收信号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测量出无线电波的拉伸和缩短,因为旋转的行星将着陆器移向地球,然后又远离地球。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救护车的警笛声在接近你时比远离你时音调更高。研究小组检查了InSight在火星的前900天收集到的数据,并对太阳风和地球大气中的水分等其他因素进行了校正。由此,科学家们可以寻找纯粹由火星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变化。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塞巴斯蒂安-勒梅斯特尔(SebastienLeMaistre)说:"我们要寻找的是火星一年中只有几十厘米的变化。在我们看到这些变化之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数据积累。"在此之后,研究人员能够探测到火星的自转正在加快,尽管幅度非常小--每年4毫微秒,这反过来又使火星的一天每年缩短几分之一毫秒。火星加速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我们的月球对地球的自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它实际上使我们的白天变得越来越长。但火星的两颗卫星要小得多,似乎不是罪魁祸首。相反,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极冠上聚集的冰造成的质量移动,或者是被冰川覆盖后的陆地重新出现。这些数据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测量火星在旋转过程中的晃动程度,这是由火星内核中晃动的液体造成的。由此,他们能够估算出火星核心的形状和半径--介于1112英里和1150英里(1790公里和1850公里)之间。虽然"洞察"号不再收集数据,但科学家们将在未来数年继续研究它已经收集到的宝藏。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下面的视频介绍了测量旋转速度变化的方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7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71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地球越来越热 但土壤却越来越湿

地球越来越热但土壤却越来越湿研究表明,造成土壤湿度变化趋势的原因是降雨模式的变化,而不是温度的变化。土壤湿度对野火蔓延的速度、山丘变成泥石流的速度以及农业系统的效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持续升高,科学家们越来越担心土壤条件可能会变得更加干燥。然而,有趣的是,从2011年到2020年,在传统上一年中最热的夏季,美国57%的地区土壤湿度都有所上升。为什么地球越来越热,土壤却越来越湿?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降水量而非温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雨水越多意味着土壤越湿,这一点不足为奇,但这项研究对长期以来认为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土壤更加干燥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彼得-赫伯斯(PeterHuybers)是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他说:"大气中的水经常被用作干旱的替代物,但这篇论文强调了土壤水文气候与大气温度和水文气候之间的区别。"研究小组发现,温度升高造成的干燥在很大程度上被二氧化碳施肥所抵消,因为二氧化碳施肥能让植物更有效地利用水分。相对于降雨而言,这两种影响都是次要的,往往会相互抵消,因此降水成为土壤湿度的主要驱动力。土壤水分测量的挑战和影响研究土壤湿度的一个挑战是数据稀少,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经常脱节。研究小组将2011年至2020年的地面观测数据与卫星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土壤湿度出现了类似的增长。这些发现凸显了改进降水量长期变化预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哈佛大学环境中心研究员卢卡斯-巴尔加斯-泽佩特罗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说:"我们没有非常精确的长期土壤湿度测量数据,但高温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与水分供应有很大关系。如果水分充足,植物对温度的敏感度一般较低,但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就会遇到大麻烦。"VargasZeppetello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理教授。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鉴于全球降水趋势的不确定性,地表土壤水分减少远非定局。由于降雨量年际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长期降雨量预测的不确定性,要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土壤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预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关注水资源管理策略。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89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890.htm

封面图片

天问一号揭示火星气候转变 据报为研究地球气候演化提供借鉴

天问一号揭示火星气候转变据报为研究地球气候演化提供借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公布,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此发现据报能为研究地球气候演化方向提供借鉴。据央视新闻报道,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星期四(7月6日)发布了中国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在太阳系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风沙作用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但人类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记录的古气候知之甚少。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美国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等任务工程团队提取了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其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发现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了祝融号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研究团队称,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变化,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冰期-间冰期”的全球性气候转变。这项研究有助于增进人类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了借鉴。

封面图片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或减慢地球自转近来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很可能会因为地球冰盖的融化而带来地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或减慢地球自转近来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很可能会因为地球冰盖的融化而带来地球自转的减缓。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的地球物理学教授邓肯·阿格纽(DuncanAgnew)着手对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所有因素进行建模。一些因素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另一些因素则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它们的净效应应该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速度。阿格纽教授发现除了潮汐摩擦(tidalfriction,一种由月球对海洋的引力造成的摩擦)之外,另一个减缓地球自转的因素是极地融化速度加快,大部分来自格陵兰冰盖,但也来自南极洲的冰盖融化问题。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ofTasmania)极地大地测量学教授马特·金(MattKing)说:“大量的冰正在融化,足以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从而改变我们一天的长度。”“我们知道[融化的冰]也会改变地球自转轴的位置。“这些意义深远的事情正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意味着,自1972年以来设立的“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简称UTC)可能要随之而调整。在过去的52年中,有关部门已经给UTC增加了27个闰秒。由于闰秒的增加是不定期的,仅会提前六个月通知,因此这给全球技术系统——从电网到金融市场,从卫星到社交媒体网络都出了不少难题。

封面图片

火星上的早期地壳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 甚至与早期地球类似

火星上的早期地壳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甚至与早期地球类似这张TithoniumChasmata的斜视图,构成了火星VallesMarineris峡谷结构的一部分,是由数字地形模型和欧空局火星快车上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的天底线和彩色通道生成的。资料来源:ESA/DLR/FUBerlin,CCBY-SA3.0IGO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在红色星球的南半球发现了一些地方,其化学元素硅的浓度比在一个纯粹的玄武岩环境中所预期的要高。猛烈撞击火星的太空岩石通过挖掘埋藏在地表下数英里的材料暴露了硅的浓度,揭示了一个深藏不露的过去。该研究的通讯作者ValeriePayré说:"火星岩石成分中有更多的二氧化硅,使岩石不是之前认为的玄武岩,而是我们所说的成分更进化的岩石。这告诉我们火星上的地壳是如何形成的,肯定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复杂。因此,它更多的是关于理解这个过程,特别是它对地球的地壳最初如何形成意味着什么。"Payré是爱荷华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系的一名助理教授。科学家认为火星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红色星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一个谜,但有一些理论。一种观点认为,火星是通过太空中岩石的巨大碰撞形成的,这种碰撞凭借其强烈的热量,催生了完全液化的状态,也被称为岩浆海洋。该理论认为,岩浆海洋逐渐冷却,产生了一个地壳,就像一层皮肤,它将是单一的玄武岩。由爱荷华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助理教授ValeriePayré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火星上的早期地壳比以前认为的起源更复杂。研究人员在火星的南半球找到了九个富含一种叫做长石的矿物的地点(见上图)。长石与不止是简单的火山起源的地形有关。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火星的形成可能与地球的行星起源相似。"资料来源:爱荷华大学ValeriePayré另一个理论是,岩浆海洋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火星上的部分第一层地壳有不同的起源,会显示出不同于玄武岩的二氧化硅浓度。Payré和她的研究伙伴分析了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为该星球的南半球收集的数据,以前的研究表明南半球是最古老的地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九个地方--如火山口和地形的断裂--富含长石,这是一种与熔岩流相关的矿物,其硅质含量高于玄武岩。"这是第一条线索,"Payré说。"正是因为这些地形富含长石,我们才探索了那里的二氧化硅浓度。"以前在火星的其他地区也发现了长石,但是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些地区的化学成分更像是玄武岩。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们,他们转向了另一台仪器的协助,它被称为热发射成像系统,缩写THEMIS。火星奥德赛轨道飞行器上的这个仪器可以通过火星表面的红外波长反射来检测二氧化硅的浓度。通过THEMIS的数据,研究小组确定他们所选地点的地形是硅质的,而不是玄武岩的。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观察结果,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ErgChech002等陨石显示了类似的硅质和其他矿物成分,该小组在火星上的九个地点观察到了这些陨石。研究人员还测定了该地壳的年代约为42亿年,这将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在火星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壳。Payré说她对这个发现感到轻微的惊讶。她说:"已经有探测器在表面观察到硅质岩石多于玄武岩,因此,有想法认为地壳可能是更多的硅质。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而且我们仍然不知道,早期地壳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它有多老,所以它仍然是一种谜。"虽然火星的地壳起源仍然被掩盖,但地球的地壳历史就更不清楚了,因为由于数十亿年来大陆板块的移动,我们星球的原始地壳的所有残余都早已被抹去。尽管如此,这一发现可能为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提供了启示。"我们不知道我们星球的地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甚至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现的,"Payré说。"许多人认为这两者可能是相关的。因此,了解很久以前的地壳是什么样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星球的整个演变过程。"Payré作为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这项研究。这项名为"通过光谱学揭示火星上暴露的进化的早期地壳"的研究于11月4日在线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5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557.htm

封面图片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为:2029年,某一个1分钟可能缩短为59秒,并且冰盖融化延后了这一天的到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1分钟还会减少成59秒呢?时间难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吗?这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计时系统尽管时间似乎是均匀流逝的,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调整了几十年——每隔几年插入一个闰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下我们的计时系统。为确定时间,我们现在常见的时间系统包括三种,分别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世界时(UniversalTime,UT1)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的历书时(EphemerisTime,ET)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原子时(InternationalAtomicTime,法语:TempsAtomiqueInternational,TAI)世界时(UT1)是通过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天来确定的时间标准。它基于地球相对于平太阳的角度变化来划分时间刻度。世界时在航海和导航领域,以及天体测量和天文大地测量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世界时的稳定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对极高精度时间的需求,比如天文观测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时。具体来说,原子时是通过原子钟来实现的,而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来计时,这种振荡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原子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时间标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航系统、通信网络等领域。铯原子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代表大会决定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将铯-133原子无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也就是说,将铯-133原子发出的辐射振动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称作国际单位制秒。这一决定标志着原子时的正式确立,并为后续的时间计量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校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张首刚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长期扎根西部,甘于寂寞,攻关十余年,成功研制高稳定连续运行冷原子铯喷泉基准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一分钟为什么会变成59秒?以地球自转为参考的世界时,一直是国际标准时间产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天被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世界时刻反映了地球相对于宇宙背景的转动角度,这是很重要的。而采用原子时是一种非常准确、不变的时间定义方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定义的世界时不太匹配。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图片来源:文献[1]几个世纪以来,时间测量的稳定度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恒定,这就会使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产生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需要,便引入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UTC)系统。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需要对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即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所谓的闰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种添加闰秒的世界时就是协调世界时,也称世界标准时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系统。自1972年UTC正式使用至今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协调世界时已经添加了27个闰秒,均为正闰秒。然而,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因此科学家估计,在2029年,人类可能就需要首次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来保持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同步。地球自转速度为何不恒定?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受三个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首先,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会逐渐消耗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潮汐效应。其次,由于冰期后回弹,地球形状会发生变化,变得更为扁平,使地球的惯性矩发生变化,降低了其自转速度。这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将手臂向身体两侧平伸以减速旋转的原理。最后,地球内部的一些过程,即地核和其外层(地幔、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地磁场变化和地幔对流,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变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IERS)的数据,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在缓慢减慢。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增加大约1.8毫秒。虽然这个变化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其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例如,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日食时间与我们今天计算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500年前(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到的日食时间与现代时钟相比,时钟误差约为4小时。原本,科学家预计由于这些地球物理过程的作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将使得首个“负闰秒”在2026年到来。然而,卫星测量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这一现象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进一步减缓了地球自转速度。由于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效应,地球的惯性矩增加,自转速度变得更慢,从而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极地冰层融化并向赤道移动,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图片来源:文献[3]闰秒会带来什么影响?闰秒通常在世界协调时(UTC)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60实施。闰秒的调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人们往往感受不到闰秒所带来的变化。但对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技术系统和应用领域,如计算机、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闰秒却有重要影响。例如,闰秒的加入或删除需要全球同步,对计算机系统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2012年,多个大型网站就因为时间同步错误,导致服务器崩溃,出现了短暂的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又如,每次闰秒调整,GNSS系统需要更新时间数据,以保证授时精度。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导航电文的不准确。与传统的增加一秒的闰秒不同,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将会给许多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往往已经设计好如何处理增加的正闰秒,但对如何处理减少的负闰秒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准备。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负闰秒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全球技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尽管闰秒的初衷是保持UTC与地球自转时间UT1同步,但闰秒的调整,特别是潜在的负闰秒,正不断增加时间同步系统的复杂性。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分、闰时,以将调整时间延长至百年、千年;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时间同步技术会不断涌现,例如更精准的光钟和更加智能的网络时间协议,都可能为解决闰秒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参考文献[1]Tavella,Patrizia,andJerryX.Mitrovica."M...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617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70.htm

封面图片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移民火星也是人类的梦想,不过现在的火星可能也是地球的未来,因此火星的气候演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风沙作用作为火星晚亚马逊纪以来最主要的地质营力,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只是由于缺乏近距离的、详细系统的科学观测,人类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依然知之甚少。这一次,科学家团队针对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天问一号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祝融号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等色斑,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近距离就位联合探测。通过提取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科学家发现,祝融号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一发现表明,祝融号着陆区域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到西北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火星自转轴倾角变化所致。“此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火星全球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约束。”李春来说。祝融号着陆区沙丘探测和沙丘形成模式...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6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65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