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最古老恒星遗迹:质量极大 寿命极短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最古老恒星遗迹:质量极大寿命极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研团队利用位于河北兴隆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科研人员通过该望远镜获得的数百万条恒星光谱,发现在银河系晕上存在一颗质量大约为0.5个太阳质量的恒星,距离地球约3327光年,它的金属元素含量极低,符合理论上第一代恒星终结后孕育的第二代恒星特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邢千帆副研究员介绍,他们利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产生的500多万条恒星光谱,从中找出了镁含量最低的一颗恒星,获取了它的高分辨率光谱,与超新星理论模型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确定了这颗恒星中的这些元素来自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据介绍,第一代恒星质量可达太阳质量的140倍到260倍,属于超大质量恒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这类恒星存在于130多亿年前宇宙诞生初期,但是寿命只有三百万年左右,随后便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孕育出科研人员们发现的第二代恒星。邢千帆副研究员形象地比喻这次科研工作就是,通过现存的第二代恒星的DNA,发现了其父辈恒星的特征。第一代恒星,它有很多“孩子”(第二代恒星),但是这些“孩子”里最长寿的这个恒星,能活到现在,寿命已经达到130多亿年。我们科研人员观测到了这颗“长寿”恒星,并通过对它的研究,推出它的上一代恒星的质量、性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指出,下一步科研团队将通过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海量数据,来反演最初第一代恒星的不同质量恒星的分布,探索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和恒星的演化历史。...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419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419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发现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的化学遗迹,是首次从观测上证实了第一代恒星质量,可达太阳质量数百倍的理论猜想,对进一步探索宇宙演化奥秘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团队利用第一代恒星终结时形成气体云,所诞生的第二代恒星这个特质,透过研究其光谱,尝试推演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的化学组成,发现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化学遗迹,亦是全球首次经由观测证实第一代恒星质量可达太阳质量数百倍的理论猜想。团队将进一步审视数据,反演不同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分布,了解整个宇宙和恒星的演化历史。有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2023-06-0818:10:44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在“超级超新星”爆炸中死亡的第一代恒星的证据

科学家发现在“超级超新星”爆炸中死亡的第一代恒星的证据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第一批照亮宇宙的恒星的古老化学遗迹。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实验室操作的夏威夷8.1米双子座北方望远镜观测到的一个遥远的类星体进行创新分析发现了一种不寻常的元素比例,在他们看来,这些元素只可能来自一颗300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的全面爆炸产生的碎片。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302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30283.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们发现了银河系最古老的恒星之一的起源

科学家们发现了银河系最古老的恒星之一的起源根据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上的一项新研究,SMSS1605-1443实际上是一颗双星,该论文的第一作者DavidAguado向Phys.org解释说,这原本被认为不会发生在像SMSS1605-1443这样古老的恒星中。银河系最古老的恒星之一的起源是通过使用ESPRESSO光谱仪检查和观察该物体而发现的,在观察过程中ESPRESSO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揭示了该物体速度的微小变化。天文学家们认为,这种类型的恒星首先是由第一批大质量恒星内部物质酝酿而成的,后来在超新星爆炸中被喷射出来,就像天文学家所目睹的超新星一样。因此,它的铁含量很低,但碳的浓度很高,这是在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中产生的恒星的特点。研究人员还发现,银河系最古老的恒星自其生成以来成分就并没有什么变化,它们就像亿万年前形成的介质的原始样本,确定这一点的项目依靠的是近十年的研究和观察。研究人员说,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了解我们宇宙的整体化学演变,因为自从银河系内最古老的恒星形成以来,我们的宇宙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89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8963.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成像观测

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成像观测据悉,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大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观测结果。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X射线龙虾眼聚焦成像技术,并实现了在轨实验验证。其中,首批结果以《首次龙虾眼聚焦望远镜的大视场X射线在轨观测》(FirstWideField-ofviewX-RayObservationsbyaLobster-eyeFocusingTelescopeinOrbit)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JournalLetter)上。资料显示,传统的X射线聚焦望远镜观测视场很小,一般在1度以下。40多年前,国际上提出了微孔龙虾眼成像的概念,可以实现大视场的X射线聚焦成像。尽管光子接收面积远小于传统的望远镜,龙虾眼望远镜具有大观测视场的优势,可以对一个大的天区范围内天体的活动同时进行监测,是X射线时域天文学追求的下一代设备。然而,由于研制困难,这一目标长期未能实现。据了解,近二十年多来,国际上几个空间科学机构及实验室均在开展微孔龙虾眼技术的研发。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张臣和凌志兴为带头人的团队自2011年开展了关于这一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天文联合基金支持下,国家天文台与北方夜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指标国际领先的微孔龙虾眼器件。在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国家天文台研制出龙虾眼聚焦镜,并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集成研制出完整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作为中科院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WXT载荷的实验模块之一。该设备的关键器件,包括龙虾眼聚焦镜和由大阵列CMOS传感器组成的焦面探测器,均为我国自主研发。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将创新性的CMOS应用于空间X射线天文探测。7月27日,该实验模块(后命名为莱娅)搭载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升空。作为EP卫星WXT探路者,莱娅的观测视场可达340平方度(18.6度x18.6度),是国际上首个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望远镜,其视场大小比国际上传统的聚焦望远镜提高了至少100倍。国家天文台EP卫星科学中心利用莱娅的在轨开机测试观测,首次获得了一批天体的大视场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结果显示,单次(约13分钟)的观测能够同时探测到多个方向上的X射线源,包含黑洞和中子星X射线双星。同时,科研人员从数据中可获得这些天体X射线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天体的X射线能谱。观测结果与仿真结果高度一致。莱娅创新的、独一无二的宽视场聚焦成像能力及其所验证的龙虾眼望远镜的广阔科学潜力,引起了国际同行关注。在轨测试完成后,莱娅迄今已开展了三个多月的在轨定标实验和部分科学观测,并开始取得初步科学成果。例如,莱娅发现了一例恒星的超级X射线耀发,并引导了NASA的SWIFT和NICER空间望远镜进行跟踪观测;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的余辉辐射;完成了1/2全天X射线天图的测绘。未来,莱娅将开展常规科学观测,预计每半年可获取一次完整的全天X射线天图,发现新的X射线暂现天体和爆发天体,并将开展引力波X射线对应体的搜寻。据介绍,中科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的目标是通过快速发射验证空间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助力空间科技创新;孵化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空间探测仪器和项目。卫星平台及载荷的经费均为自筹。莱娅的这一成果也表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达到了预期目标。...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3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377.htm

封面图片

韦伯确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球状星团 或包含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

韦伯确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球状星团或包含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最大目标之一是寻找宇宙中最早的一些恒星。通过识别这些极其遥远的恒星,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宇宙年轻时的情况,以及恒星如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现在,一项新研究显示,韦伯已经被用来识别有史以来最遥远的球状星团,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宇宙中最早的恒星。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24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2423.htm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用韦伯望远镜揭开宇宙最古老低质量星系的秘密

天文学家用韦伯望远镜揭开宇宙最古老低质量星系的秘密罗格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研究了沃尔夫-伦德马克-梅洛特星系,揭开了宇宙早期恒星形成的历史。他们的发现为星系如何演化以及温度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资料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面向宇宙的“考古发掘”艺术与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系助理教授克里斯汀-麦奎恩(KristenMcQuinn)说:"通过如此深入的观察和如此清晰的观察,我们已经能够有效地回到过去,基本上是在进行一种考古挖掘,寻找宇宙历史早期形成的低质量恒星。"她领导的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McQuinn认为,罗格斯大学高级研究计算办公室管理的Amarel高性能计算集群使研究小组能够计算银河系的恒星发展史。这项研究的一个方面是将一次大规模计算重复600次。她补充说,这项重大计算工作还有助于确认望远镜校准和数据处理程序,这将使更广泛的科学界受益。WLM星系部分区域的两幅景象,一幅由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左),另一幅由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图片来源:Science:NASA,ESA,CSA,IPAC,KristenMcQuinn(RU),ImageProcessing:ZoltG.Levay(STScI),AlyssaPagan(STScI)低质量星系的重要性麦奎恩对所谓的"低质量"星系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早期宇宙的主宰,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们来研究恒星的形成、化学元素的演化以及恒星形成对星系气体和结构的影响。它们很微弱,分布在天空中,构成了本地宇宙中的大多数星系。像韦伯望远镜这样先进的望远镜让科学家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它们。WLM是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尔夫(MaxWolf)于1909年发现的一个"不规则"星系,这意味着它不具有明显的形状,如螺旋形或椭圆形,瑞典天文学家克努特-伦德马克(KnutLundmark)和英国天文学家菲力伯特-雅克-梅洛特(PhilibertJacquesMelotte)于1926年对它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它位于本星系群的外围,本星系群是一个哑铃状的星系群,其中包括银河系。麦奎因指出,由于位于本星系群的边缘,WLM免受了与其他星系交融的破坏,使其恒星群处于原始状态,有利于研究。天文学家之所以对WLM感兴趣,还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复杂星系,拥有大量气体,能够积极地形成恒星。WLM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为了了解银河系恒星形成的历史--即恒星在宇宙不同时期的诞生速度,麦奎恩和她的团队利用这架望远镜煞费苦心地将包含成千上万颗恒星的天空区域归零。为了确定恒星的年龄,他们测量了恒星的颜色(代表温度)和亮度。麦奎因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对恒星演化的了解,以及这些颜色和亮度所表明的情况,基本上确定星系恒星的年龄。"研究人员随后对不同年龄的恒星进行了计数,并绘制出了宇宙历史上恒星的诞生率。以这种方式对恒星进行编目向研究人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WLM产生恒星的能力在起伏。研究小组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科学家们早些时候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所做的评估,这些观测结果表明,在宇宙历史的早期,该星系曾在30亿年的时间里产生过恒星。它停顿了一段时间,然后又重新点燃。她相信这种停顿是由早期宇宙的特定条件造成的:"那时的宇宙真的很热。我们认为,宇宙的温度最终加热了这个星系中的气体,使恒星的形成一度停止。冷却期持续了几十亿年,然后恒星形成再次开始。"这项研究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早期发布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指定科学家与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旨在突出韦伯的能力,帮助天文学家为未来的观测做好准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21年12月发射了韦伯望远镜。这个大型镜面仪器在距离地球一百万英里的地方围绕太阳运行。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在望远镜上研究一系列课题,包括早期宇宙的状况、太阳系的历史以及系外行星的搜寻。麦奎因说:"这项计划将产生许多尚未完成的科学成果。"相关文章:韦伯望远镜在极端恒星环境中发现生命的前身:水和简单的有机分子...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06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060.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